今天我们这篇文章主要以诸葛亮的形象为例讨论三国演义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这个词比较抽象,它不像道德和审美能通过小说里故事人物的描写,甚至是景物的描写得到直观的感受。但是我们知道小说往往都是依托于一个核心人物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价值取向,而《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从三十七回诸葛亮出山到一百零四回诸葛亮去世,整整六十七回都是围绕着诸葛亮这个人物来展开的。因此,对这个人物的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就能够大致地对《三国》的价值观有所了解。
我们如果总体地对《三国》的价值观做一个概括,可以说其价值观主要是以儒家的道德取向为核心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上篇文章我们讲到三顾茅庐,诸葛亮之所以最后愿意出山其实不仅仅是出于感动,而是本着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态度。因为刘备在拜访诸葛亮之前,也曾邀请过他的密友们比如孟公威、石广元、崔州平等共谋天下大事,但是都一一被拒绝了。这些人都不愿意出山,因为这些隐士的价值观其实不同于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而是偏向于道家文化,宁可把自己的旷世大才消磨在流连山水这样的一种隐居生活中。
崔州平拒绝出山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是秉持着和他们一样的价值观,隐居于南阳,躬耕陇亩,但是诸葛亮三顾之时说了一句话“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这才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出山表面上是报三顾之恩,其是更为了天下苍生,成与不成都得尽力一试,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因此其实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这种儒家入世的价值观决定了诸葛亮最终会出山。
第二点呢,其实诸葛亮身上还体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一旦诸葛亮出山,他和刘备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契约关系,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死心塌地不得懈怠,尤其是不能有变节的行为。陆游《书愤》一诗的最后两句就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早就成为历史上忠君的典范,几乎无人能出其右。不仅是在刘备生前替他尽忠,更是在刘备死后尽心尽力辅佐刘婵,唯恐辜负了刘备的托孤之心以及天下苍生的敬爱。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出隆中时,刘备的事业正处于低谷期,比之曹操孙权,可发展的空间艰难而有限。但是刘备是一代贤主,因此诸葛亮即使看清了天下形势不利于刘备,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是儒家的一种代表思想,诸葛亮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和对于自身人格价值的完善,因此最后为家国操劳而死,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我们看到这里就不难明白,《三国》的价值取向就是通过刻画诸葛亮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来传达的,也就是认同儒家的种种积极入世的思想。但是,作者要面临一个很大的压力就是虽然诸葛亮是个一流人物,但是面对种种天下形势的限制,他最后建立起来的功勋是远不能和曹操、包括孙权相提并论的。那么,如何去突显诸葛亮这个人物的优点从而才能不辜负他的才能呢?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其实另辟蹊径,采用了一些不同的历史记录方式和思考方式来进行对这个人物的处理和刻画,那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首先,作者赋予了诸葛亮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也就是锦囊妙计,而历史上是几乎没有对于诸葛亮使用锦囊妙计的记载的。这样写有个什么好处呢,它事实上起到了一种效果,就是让读者不知道诸葛亮究竟在布置些什么,而当这个锦囊妙计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读者会忍不住拍案叫绝,从而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十分佩服和欣赏。
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其次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的形象,在书中还赋予了他一些特异功能,比如说一眼就看出来魏延有反骨。他为了镇住魏延,还曾经主张处斩魏延,后来果然当刘备诸葛亮都亡故后,蜀汉政权中再没有能震慑魏延的人物,魏延最终也造反了。问题是诸葛亮是怎么在没有接触过魏延的情况下一眼看出来他有反骨的?书中没有解释,所以这是一个有点将诸葛亮形象神化的意思。他的另外一个被赋予的特异功能就是祭东风,唐代杜牧在《赤壁》当中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时候诸葛亮的出场起到了关键作用,竟然在鲜少吹东南风的冬天通过祭东风烧着了曹操的战船,这种呼风唤雨的能力不免有些神乎其神。
诸葛亮七星台祭东风除此之外,《三国》的作者还通过渲染诸葛亮随机应变的能力,安排了草船借箭以及空城计等主要情节。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也是一个智慧超群的人物,但是那是一种深刻的政治智慧,与演义里所描绘的那些故事性的智慧还是有差距的。那么作者呢,其实是希望采用这种特殊的写作方式,塑造一个更加丰富和完美的诸葛亮的形象,以表达对他行为背后所代表的的儒家思想的认同和赞誉。诸葛亮的形象所传递的经世治国、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忠君报国的种种积极的儒家入世思想也是作者通过三国想表达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