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的日本之旅于浮世

上月,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关羽、张飞的扮演者陆树铭与李靖飞先生相继离世,令人痛心。这在网络上也引发了大批日本观众的集体悼念,足见三国故事在日本的广为流传。

《三国演义》与《西游记》,堪称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两个最大“P”。由于两者都满怀浪漫英雄主义与磅礴壮伟的史诗感,且洋溢着不屈的斗争精神,故而几百年来一直被日本人所津津乐道,渗透进了东洋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据此诞生了大量的文艺作品。日本人尝试着用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加工、改编、演绎三国与西游故事,致其家喻户晓与流行的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中国本土。其中在浮世绘领域,这两部古典名著更是流光溢彩,诞生了蔚为大观的作品。其制作流程、技法形式、内容题材、审美趣味等,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与鲜明的东方趣味,值得感兴趣者探索、研究、品鉴。

▲《三国志图会内玄德风雪访孔明》月冈芳年绘

《三国演义》何时传入日本?

浮世绘,是在日本江户时代(-年)兴起的一种日式版画,描摹社会风貌,题材极其广泛:社会时事、民间传说、历史掌故、戏曲场景和古典名著图绘等。追源溯流,中国古典名著浮世绘的源头,都来自于年京都天龙寺法师义辙、月堂兄弟,将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翻译成的文言体日文版《通俗三国志》。

《三国演义》进入日本,是在中国明清交替之际,当时一批不甘被清朝统治的明朝遗民,如朱舜水、陈元赟、张斐等人,携带大量汉文书籍避居日本,进行了一波强势的文化输出。此时恰逢日本结束战国时代,进入到安定的江户时代,对文化繁荣与发展有着极大需求。由于知识分子和上层武士能够直接阅读汉文,因此拥有一部汉文版的《三国演义》,对于彼时日本的上层人士而言是非常体面的事。庶民阶层虽然也早慕《三国》大名,并每日在说书场浸染沉醉,但苦于不通汉文,不能自阅。两位僧人以《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为底本,焚膏继晷,历经三载,将原书回译为50卷,而后署名“湖南文山”刻版刊行。该版《通俗三国志》并非逐字逐句地对原著进行忠实翻译,而是顺应大多是都市工商业者的町民阶层对大众化和享乐化的需求,在语言上做了雅俗折中的本土化处理,同时对原著意犹未尽处做了不少补充,因而更近于编译。从此后,看不懂汉文的日本庶民,也能自行阅读了解《三国演义》了,此名著在东瀛大流行的群众基础就此奠定。

▲插图本《绘本通俗三国志》中的插图

随着通俗读物的大量出现,激活了广阔的町人文娱市场。商品经济的繁荣导致世俗文化昌茂,商人与町人在经济上的强势话语权,导致他们代替公家贵族和武士阶层,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强力推动者。平民的审美趣味取代了贵族的雅致趣味,通俗读物市售家藏,需求旺盛。到了江户时代后期,日本的近代印刷出版业已相当发达,书商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各书坊无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增加书籍的附加价值,以开拓市场。为了体现差异化优势,有些头脑活络的书商,就想到给名著配上情节插图。

虽然原版中国小说就带有木刻插图,但大多刻印粗陋,毫无美感,全部被弃之不用,书商们另行重金聘请著名浮世绘师,吸收明清小说版画的技术特点,创作与小说内容紧密结合的浮世绘作品,这就掀起了图绘传奇小说的热潮。画师、雕版师、拓印师在出版商的组织下,高效率地工作,出品了大量浮世绘插画。那精心的构图、夸张的人物塑造,跟正流行的通俗读物结合起来,猛烈冲击着日本民众的视觉感官和文化体验,随之将绘画的鉴赏从高雅向市井、从艺术向商业转移,并迅速流播开来,万人争睹。

年,由群玉堂刊印,池田东篱亭校订、葛饰北斋配图的《绘本通俗三国志》发售,一跃而为书市最畅销书籍。

▲《通俗三国志英雄之壹人》之刘备歌川国芳绘

金戈铁马名师图绘三国

《绘本通俗三国志》之所以能广受欢迎,除了《三国演义》本身的文学魅力外,与葛饰北斋的浮世绘插图也有着极大干系。

江户时代的日本,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富裕的町民阶层逐渐崛起,他们的审美取向与消费意愿,是当时商业活动的主要遵从方向。这帮主儿虽有钱但文化品位并不高,高雅的汉画与宫廷画欣赏不来,只喜欢凡夫俗子的世俗烟火气,美人帷帐、疆场厮杀、妖怪物语,都是市井细民津津乐道的热点。然而传统手绘的低产能与高价,已不足以满足新消费阶层精神层面的需求,于是雕版印刷的浮世绘迅速崛起占领了市场。市场的火热需求又极大地推动了浮世绘艺术的发展,到了19世纪上半叶,浮世绘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以葛饰北斋和歌川派为代表的大师级精英原画师,让几乎沦为春宫画代名词的浮世绘,一跃进入到世界艺术殿堂,他们也成为西方世界和后世了解浮世绘的标志性人物。这些大师不但开辟了浮世绘中全新的领域——风景画,还把武者绘提升到了新高度。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葛饰北斋、歌川国芳与月冈芳年的一系列以中国古典小说和日本历史英豪为题材的小说插图浮世绘。

彼时,以新兴的“浮世草子”(草双纸)为代表的市民读物,对传统古典小说构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草双纸的特点是全书以图画为主,文字依附于绘图,视觉冲击力惊人。民众热衷的三国题材也在草双纸中时常出现,例如《画本三国志》《倾城三国志》《世话字缀三国志》《三国志画传》等,都是热卖一时的草双纸。这样强力的竞争,就要求以文字为主体的和译古典小说,在绘图上必须超过草双纸,才有营销噱头。于是延请浮世绘巨匠绘制插图成了时髦的做法。葛饰北斋及其弟子铃木重三,以“葛饰戴斗”的名义,为不少古典小说,特别是和译的中国小说配了大量插图,《绘本通俗三国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绘本通俗三国志》合计八编七十五册,由大阪群玉堂于年至年陆续刊行,其文字本体依然是湖南文山所译的《通俗三国志》,但这次经过了池田东篱亭的润色校订,文辞雅俗兼具,再加上装帧古朴大气,遂成为书市中的佼佼者。葛饰北斋为配合小说内容,以其深湛的功力、精细的笔触和优美的画风,选取关键人物和关键情节,融入自我对三国的理解与想象,传神地描画了近四百张浮世绘插图,完美诠释了罗贯中的原著小说,生动再现了叱咤风云的三国大时代。在葛饰北斋笔下,无论是儒雅内敛的文臣谋士、威容赳赳的武将豪杰,还是英姿焕发的王霸之主、雍容秀丽的贵族女性,全都栩栩如生。而且这些人物的样貌皆偏向日本人,铠甲以日本层叠式侧肩护甲和腰甲为主,并融合了日式花纹和中国汉服的纹样,将中日文化较好地交融于画面中。数百位千古风流人物,通过北斋炉火纯青的画笔,在金戈铁马、鼓角争鸣间,共同构建出恢弘壮阔的纸上三国世界。

当然,《绘本通俗三国志》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某些精彩的、脍炙人口的情节,像白门楼、官渡大战、蒋干盗书、赤壁火攻、夷陵之战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件,竟没有予以描绘,却不时将笔墨花在琐细的、知名度低的场面上。不过这应该是彼时小说配图在情节取舍上的通病,不必过多苛责。

有别于黑白的小说配图浮世绘,单幅大画面的彩版浮世绘,被称为“一摺枚”,系从明清木刻版画中脱胎而生。其脱离了册装图书的羁绊,以绚烂的色彩、层次多变的笔法、精美的印刷、细腻的情感表达,补充丰富了文学名著的表现内涵,愈发引来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