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中国古典小说当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刻画的谋士形象通常比较突出,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三国时期的谋士在当时的群雄竞逐中发挥着非常独特的作用,今天就来同大家讲一讲这曹操与他的谋士们。
作为横击四方的一代枭雄,曹操自然是个不赖的主,他当然也就清楚上兵伐谋这个道理了,于是他在一开始便留意着招揽各方贤士。
他刚入驻衮州,就树起了招贤纳士的大旗,话说这旗上还写着现阿瞒诚招公务员,包吃包住,六险一金,欲成大事者速来。看到消息后的程昱、满宠、荀彧、荀攸叔侄、郭嘉、刘晔等一批足智多谋的名士便不约而同地归投于曹氏集团大营,很快便形成了与武将持平的局面。与那些只知争抢地盘、纪律混乱的军阀相比,曹操的选择确实要远比他们高明得多。
虽然在小说《三国演义》之中,作者罗贯中拥刘贬曹的观念较重,他在对曹操的谋士们细节描述之处远比对诸葛亮描写得简略,但响鼓不用重锤敲,仅仅只言片语便能足以显示他们的足智多谋。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的荀彧在汉献帝处于因李傕、郭汜交战而无处安身之时便向曹操提出迎天子以应众望的高瞻性决策,使曹操因此而受益匪浅。
在汉献帝移驾许都之后,曹操便从此开启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模式,囚禁皇帝应该是件不一般的事了。曹操每次出征之时,都会将荀彧留下来给自己守门,料理日常工作,这对于作战前方的曹操显得尤为关键,毕竟行军打仗所惧怕的也正是自己的后方稳定。
昔日袁、曹两军在官渡相持对峙,曹军明显势弱,在这胜败存亡的关键时刻,曹操却出现了明显的粮草不足,便打算退回许都,他连忙写信给荀彧征求意见;但荀彧却回信坚决劝阻他,并言明: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结果曹操迎来了战争的重要转机,采纳了前来投诚的许攸之计,袭击乌巢而大败袁军,取得了历史上足以留名的以少胜多战绩。
郭嘉在初投曹操之时,才年方二十七岁,曹操与他谈论天下大事,赞叹他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的眼光独到别具,深谋远虑,有着不一般的见识。在袁绍兵强马壮之时,他提出了十胜十败的策略,使曹操下定灭了老袁的决心。在灭掉老袁势力之后,他又劝告曹操北征乌桓,从而一举平定了辽东,这就是有名的郭嘉遗计定辽东,只叹他英年早逝,逝世之时年仅三十八岁。
程昱在曹操进攻徐州陶谦之时,吕布乘机袭击邳城、曲阿,范县三处,后被程昱设计而防守周全,使吕布偷袭之计未能得逞。官渡之战后,袁、曹双方又在仓亭决战,程昱又献上十面埋伏之计,最终帮助曹操大破袁军,再一次证明了他非凡的的才智与谋略。
不过曹操在消灭袁绍,统一北方之后,便渐渐地对他的谋士们轻视了起来,对于谋士们提出的策略也是半推半就了。在他进兵东吴,而准备一统南之时,庞统向他献上了连环计,当时的程昱、荀攸都提醒他要防备东吴运用火攻,他却很是满不在乎,他笑着说道冬天怎么会有这东南之风?最后结局没有像官渡之战那样顺利成功,而是损失惨重,大败而归。
曹操还有一个与谋士之间比较有名的故事,那便是他与杨德祖之间的故事了。杨德祖也就是杨修。杨修为人聪慧过人,当初曹操赏赐一盒酥给下属品尝,但他又没有明言,打算测测众人的智商,于是出了一个哑谜一合酥,结果杨修带着大家未经任何禀示便直接地将这盒酥给吃掉了,曹操深知杨修聪明,容易猜透自己的心机,最后将杨修处死了!杨修一代才子,却因为聪明过了头而丢掉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实乃可惜!
据统计,直到曹操去世为止,他的核心谋士、重要谋士,以及各级掾属共有人。而按《三国志》和裴注的记载,粗略统计,曹操的谋士有87人,其中骨干谋士8人。曹操获得这些智囊的方式有:察举,这也是当时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田畴、毛玠、程昱、刘晔、蒋济就是以这种方式归曹操的。还有投效、推荐、纳降、强征,这携方式,察举、投效和推荐是曹操最主要的获取智囊的方式,强征一般都是下下策,其中著名的司马懿就是那种强征半推半就归顺曹操的。
通过上文点述,曹公之所以能够霸居一方,完全离不开他的那批谋臣,毕竟谋略在战争方面无论是攻还是守都是作为关键性的因素存在。一个人的智谋显然是有限的,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当坚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个道理,众人的理解与智慧会帮助一个人作出比较正确的抉择与判断。
历史纪闻:深浅度挖掘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述古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