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字伯约,陇西天水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归顺蜀汉政权,后来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事实上,由于姜维原本是魏国人。关于他的问题自然集中在归降诸葛亮,以及投降后的作为上。历史上,人们对姜维的看法是有很大分歧的。比如孙盛就持否定态度,说他:“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复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兰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裴松之不同意孙盛的看法,比较客观地评论这件事,他认为:当时钟会已到剑阁,姜维与将领们列营守险,阻击钟会,钟会无法前进,已经准备退兵,姜维等保全蜀国的功劳,差一点就建成了。不料邓艾偷渡阴平,出现在后方,诸葛瞻战败,成都自溃。在这种情况卜,姜维如果回师救援成都,钟会则会进击其后。形格势禁,难以两全。因此,如果责备姜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那实在是强人所难,没有道理。后来钟会要坑杀魏将以举大事,授予姜维重兵,让他作前驱,假如不出意外,此事得成,而兵权握在姜维手中,那么,杀掉钟会,恢复蜀汉,也不是难事,也还是可能的。一般说来,在情理之外获得成功,才算是“出奇”。我们不能因为事情没有按预期发展,出了差错,就说姜维不好。与诸葛亮和关、张等形象不同,罗贯中在塑造姜维形象的时候并无太多的民间传说与杂剧、平话资料可以借鉴。所以,作品描写的姜维,基本上就是对史籍中姜维形象的整合。小说中姜维的主要事迹基本都是有史料可循的。只有一些细节加入了作者的虚构。除了五虎上将与魏延、姜维之外,《三国演义》中写到的其余蜀汉将领往往都是一鳞半爪式的。比如,老当益壮宁死不屈的“断头将军”严颜,在街亭之战中直言敢谏的王平,追随关羽生死不离的周仓,年少有为的关兴、张苞,任劳任怨的马岱、廖化,危难之际壮烈殉国傅彤(历史人物为傅肜,小说因字形讹误写成“傅彤”)、傅佥父子……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认为,人生中的主要事件有五:出生、吃饭、睡觉、恋爱、死亡。这是全人类正常人共有的事件,正常的性格均要在这五件事中探查。可是,落实到《三国演义》的人物上,却并不如此。《三国演义》写到出生很少(如刘禅),吃饭睡觉更是寥寥(比如曹操梦中杀人),恋爱,如果吕布和貂蝉之间算是的话,也就这么一例。五种事件中,大约也就死亡写得多些。由于作者的成功塑造,这些并不全面的描写,也让很多人物某一方面的个性凸显纸上,0给读者留有深刻的印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