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评书还是单田芳老师的好,但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称袁阔成老爷子的《三国演义》足以跟其他人拉开差距。按照常理来说,单老即便去掉重复、套壳的低质评书,至少有十几部经典评书,而袁老顶多也只有一两部评书被人所熟知,两个人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那么一部评书就足以掩盖单老十几部优质评书的光芒,这部评书得有多伟大呢?
于是本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再次重温了袁阔成老师的这部《三国演义》。果不其然,结论还是不变,袁阔成就是不如单田芳!本以为一群人说袁老的《三国演义》如何如何,一定是部惊世骇俗之作,可听来听去并没有如此触动,只能说现在的人说话张嘴就来。
当然,袁老的这部《三国演义》说得确实很好,但远没有达到所谓的“一部《三国演义》就强于所有人”的程度,我们可以称其为一部优秀的评书,但也仅此而已了。因为听过袁老的一些评书,所以对老人家也有着基本的认知,总体感觉是远远不如单老的。那么既然一部作品就能把单老甩开一条街,那么必定在表达上有着质的飞跃,否则怎么谈得上碾压单老呢?
可听来听去还是老样子,袁老的表述并没有什么区别,还是死气沉沉的语气。当然也许有人喜欢老爷子的声音,但相信很多人的感觉一定是催眠。袁老的音色是最接近现实中的老爷子的,声音沙哑,起立不够,语调起伏很小,节奏缓慢,特别是在中午饭后听,绝对是安眠佳作。
很多时候听袁老的评书本以为本小节已经说完了,谁知道隔了两三秒袁老又继续播讲,这种节奏让人难受。因为多数人在故事结束的时候会加重语气做个扣子,听众能很明显地听出这是要未完待续了,这种情况在单田芳的书中尤为明显,而袁老往往在说评书的时候语气平和,到了小节结束的时候仍然语气平和,不加重语气,所以根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说完。
在听了《三国演义》之后,仍然是这种感觉,故事不可谓不精彩,却仍旧让人昏昏欲睡。毕竟评书是声音的艺术,它跟相声还不太一样,相声主要是内容好笑,表演者差一点还能凑合听。而评书听的就是说书者的表达,因为很多故事其实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听的就是说书人的声音。
比如几十年前的王刚在电台讲广播剧,同样的内容在他的口中说出来就引人入胜,换个人说同样的内容可能就没人听,这是声音的魅力。同样的话术在赵本山嘴里就好笑,在别人口中就很无聊,这是语言节奏的技术。所以郭德纲说评书考察的是说书人的个人魅力,这是千真万确的。
所以既然听不惯袁老的其他评书,那么无论《三国演义》所谓地再好,仍旧觉得索然无味,因为很难听得进去。这里并不是对大师的不尊重,有多少人是除了单田芳的评书,其他人一概不听的?这种人不在少数。而在评书界,单田芳本来就是一家独大的。
本人曾多次论述过单田芳评书中的缺点,也因此给一些头脑简单的朋友造成一种假象,认为我在刻意诋毁单老。可谁能挑出他那么多毛病,恰恰是因为我几乎听遍了单老的每部评书,且每部评书都听好几遍,这是真正的喜爱,而喜爱就不能提意见了吗?
而对于袁阔成老师的评书,我是没有完全欣赏完的,相信多数人也是如此。因此也有人会提出质疑说你既然没听全袁老的评书,有什么资格去对他评头论足呢?原因很简单,很多东西如果觉得不好,其实只需要5分钟就可以下结论了,难道你吃一道很难吃的菜还需要把整盘都吃完才得出结论吗?
这里并不是否定袁老的伟大,而是说跟单老比,袁老的评书确实没有那么惊艳,也许从评书和艺术的角度,袁老更胜一筹,但这些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毕竟听众的好恶才是王道,哪怕是听众是错的。但这么多听众难道都错了?好恶本来就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
但我高度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咬着牙根子说袁老的《三国演义》碾压单田芳,一是有些人不喜欢单田芳,所以必定找出一些竞品去做文章,二是袁老的这部书说得确实挺棒,只是搞得冠绝群雄,就有点夸大其词了。
公平的话应该这么说,在《三国演义》这部书来看,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评书艺人没有能说得过袁阔成的,这是事实。单老也说过《三国演义》,显然是比较失败的,这部书在十几年前的电台播过一次,也是几乎唯一一次被人收听,从此就无人问津了,不像其他评书反复被收听。
单老并不适合播讲这些名著,他更适合短打书和袍带书,也就是传统的《七侠五义》《隋唐演义》《三侠剑》这类评书,因为无论播讲什么评书,单老始终都是武侠味,而四大名著相对厚重,不像传统评书那样情节简单,结构浮夸,确实需要很深的功底,而单老的优势在于声音的爆发力和入耳性,并不擅长袁老那样不疾不徐地,润物细无声的给人讲故事。
所以在《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的诠释上,单田芳都是很失败的,因为他的评书不够厚重,比如《水浒传》只说到梁山聚义就戛然而止了,其实后半段才是该书的精髓,《西游记》也是索然无味,所以单老也并非在任何评书中都擅长。
其实田连元、单田芳、袁阔成都说过《三国演义》,差距确实是很明显的,只有袁老的最接近原著。其余二位删改得十分严重,这种名著是很难删改的,因为已经被作者多次润色,每一个笔触都如数家珍,怎能容得文化水平不高的说书人胡乱改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