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看官,前几天小子为大家分析了地域差异导致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但满清虽然得益于这地域之争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但是最终自己也亡于这种地域之争。无法驾驭地方势力最终灭亡。
有人说清末的情形是南北朝,革命党虎踞南方,袁世凯六镇雄居北方。有人说是三国演义。自古楚吴不和,近代宁汉更是数次分流对峙。黎据武汉,孙中山据南京。袁世凯总持北洋。是为三国。而据小子看,清末的情形实在像极了十八路诸侯虎踞虎牢关。不管是保皇还是共和都只是幌子,每一路诸侯都只是想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已。
这三国演义十八路诸侯毕竟只有孙氏与曹操优秀。至于刘备,虽然有主角光环大写特写。毕竟只是依附于其他军阀下的一个失意政客而已。这与中山先生的遭际何其相似。两人都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悲剧人物。只是中山先生虽然一直依附实力派而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毕竟主要的着力点一直在自己的故乡广东,故乡情谊加国父人格魅力的感召。最终换来了北伐的成功。而刘备虽然空手套得一手好白狼。但是所依附的势力越来越远离自己的家乡。最终辛辛苦苦讨来的地盘,没几年便。人们看《前后出师表》和《三国主义》总是为蜀汉之亡感到扼腕叹息。然而如果站在普通蜀地百姓和士绅的角度去分析。没人会为蜀汉这个殖民政权去惋惜。这一点从蜀汉灭亡士大夫的态度就可以分析出来。
事实上蜀汉的高层未必不知道这一点,《三国演义》里鲁肃劝孙权的一番话,将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这孙氏虽然祖籍江东,实际性质还是个北方殖民政权。其下属的臣子无非土著士人以及北方避难政客。除了少数创业家愿意做从龙功臣。大部分人还是渴望一个稳定的大环境的。鲁肃都知道的道理,诸葛亮何尝不知道。所以最后只得发出悠悠苍天,何薄于我的哀叹。
然而虽然南方对北方的殖民很不感冒。但历史上割据四川的政权偏偏都是北方人,反而近代四川自己的军阀连四川都没统一。我想这和四川盆地的内卷有关系。也是平原地区越容易内卷,反倒是一些高原地区人们反而更容易团结。大家看地图就知道,北洋六镇嫡系的地盘主要在南北两京大平原上,而从北京到南京,中间的几个省都是散装省。这几个散装省的军阀,本身控制力就不如奉系这样的三省一家的军阀。甚至不如晋系,和西南滇系,桂系那样团结。这些本土军阀训练的是子弟兵,即使交通有不便之处。但是所受的动荡也少。较之动荡的中原地区,容易积蓄财富。而实力本身强劲的北洋嫡系,经不起这样严重的内卷。加之北洋军阀继承了清朝的流官制度,北洋嫡系往往是督别的省的军,其忠诚度自然不如那些土军阀。如此北洋嫡系虽然号称精锐,也经不起这样残酷的内卷。无休止的内斗。平原省往往散装到县甚至村,军阀时期兔子不吃窝边草的现象,因为平原省的军阀只要不吸本县甚至本村的民脂民膏就算不吃窝边草了。而边疆省的人却能一省甚至数省团结如一家。
当然这种地域内卷出现在乱世,太平盛世地域黑的市场只会越来越小。最终为时代所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