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猜猜我骑行褒斜道用了两天,诸葛亮要走多

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5981524.html

褒斜道最出名估计就是褒姒了,这个有嫦娥之姿、志玲之态的女子,终结了一个王朝,留下千年的故事。

褒斜道的故事,恐怕是蜀道中最多的了,原因就是褒斜道见于历史记载比较早。

远在殷商末年,武王伐纣,汉中及蜀地(严格地说,汉中当时就是蜀地)的人都吆喝着一路跟随。《华阳国志》说:"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好家伙,巴蜀之人唱着歌、跳着舞,就把仗打赢了。

《国语》中说西周末年,“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据说这个褒国,就是现在的汉中的褒河一代。褒河河谷还有个褒姒铺村,据说就是褒姒的家乡。

为什么说巴蜀之人是取道褒斜道来关中的,我们就看看褒斜道的线路。

从宝鸡眉县的斜谷关入山,沿着石头河河谷东侧,经鹦哥嘴、下寺湾,过石头河,翻老爷岭(八里坂),东入石头河的桃川河谷,上五里坡(五里岭),进入褒河三个源头之一的红岩河上游,就是现在的太白县所在的虢川平地,向南经两河口、关山、上下白云、古迹岭、高桥、王家楞、柘梨园,到褒河三源汇合的西江口镇。

西江口往南,就过下南河、武休关、马道镇、褒姒铺,穿过石门(或者越过七盘岭)出褒谷口,到汉中。

石头河古称斜水,加上南边的褒河,所以这条道就叫做褒斜道,或者斜谷道。斜谷口到褒河口不到里,斜谷口到长安的里,加上褒河口到汉中的40里,总共长度也不足里,所以秦汉魏晋这里都是长安汉中中间最主要的通道,地位远远高于子午道和傥骆道。

三古人有“褒斜同源”一说,一是因为古人对地理的勘测水平有限,二是因为整条道路只有一个八里阪和一个五里坡,并不像其他道路要翻越很多许多高耸的分水岭,这样才造成了一种错觉。

而且这里河谷宽阔,河水流量大,不像是子午道和傥骆道的沟深路险,有专家考证说褒斜道的路途难度仅为傥骆道的一半。

所以历代朝廷对褒斜道都有整修。第一次大规模整修是秦昭襄王时,命丞相范雎进行此项工程,“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

西汉建都长安,汉武帝好大喜功,要修褒河水道和斜谷水道通漕运,后来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栈道还是非常通畅的。《史记》和《汉书》中均有记载。东汉对这条路继续休整,《石门颂》《石门铭》的记载可谓详尽了。

盛唐的褒斜道工程时间上几乎贯穿全唐的年历史,严耕望先生的《唐代交通图考》有考证,特别是加修了一条“文川道”,但是路屡被冲毁,而且当时的负责人郑涯也被免官。文川道我没有走过,但是在地图上查了查,现在也有乡道,期待有机会走走。

另外这条路还有一条连云栈道相通,下次再细说。

我想问大家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古代军队一日行军多少里?

我们知道“退避三舍”,出自在晋楚城濮之战,一舍是30里,也就是说,一天行进30里。这有些太慢了,能不能快些?

《孙子兵法》有一段就专门讲急行军:“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说白话,就是一天急行军里,最多能有10分之1的人到目的地;一天急行军50里,最多能有2分之1人到目的地;一天急行军30里,最多能有3分之2的人到目的地。

《三国演义》孟达估计司马懿的8天行走1里,也就是按正常行军速度在20-30公里之间。这都是预计高的了。

行军打仗是没有办法快的,路窄没有办法并行,要拉吃的喝的,要搭建营寨。要知道三国时期,主要还是步兵行走,何况,我们现在讨论的还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前面说褒斜道山里的距离是里,就按每天30里计算,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兵北伐,光是山路,就得走大半个月!

前些年我曾经骑行过这条道路,从眉县县城出发沿着江眉路南行。第一天在太白县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早就到了汉中,途中只是翻越了一个短短的衙岭(有考证说五里坡就是衙岭),并不像是其他道路要翻越很多的分水岭,整体骑行还是很轻松的。

江眉路就是留坝的江口镇到眉县的路,记得从石头河进去不久,就有雪域太白的标示。一路缓坡上行,在桃川镇吃了午饭,骑行到青峰峡风景区的时候,在旁边的凉亭上还睡了一觉。

青峰峡景区大门一过,就是爬衙岭的大坡,不过不是很长。在这里可以遥望太白山的山脊。

在衙岭看到很多卖菜的,我还奇怪菜摊子咋摆到这里了。后来才明白,太白县是陕西省海拔最高的县城,县城海拔,所以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不过这几年大力发展的却是房地产。西安、宝鸡、汉中的人一到暑热,就跑到这里避暑,我以前有文章写过。

其实太白县还是陕西最年轻的县,年才在虢川平地的嘴头镇建县。

这条道三国故事多,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让赵云和邓芝为疑军。我过王家楞村的时候,这里有三国栈道遗址,其实就是赵云退兵的时候“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的地方。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就是从褒斜道出兵,最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这几年旅游宣传的“秦岭最美公路”就是指留坝县这一段。我是夏天骑行的,山谷没有五色斑斓,但是这里少有车行,景色确实不错。

在王家楞村看完栈道遗址后,一路到武休关驿,这里是通向张良庙的一个岔口,这里就和国道接上了。

向南到马道驿,这里有一个“萧何追韩信处”。旁边有条小河叫樊河,据说就是阻挡韩信离去的寒溪。路边有一座简陋破旧的碑亭,清代石碑上刻着萧何追韩信的故事。

其实萧何追韩信不是在这里,以后有机会聊聊。不过“若非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寒溪夜涨“的名气太大了,要是路过还可以看看的。

我们骑行到石门水库的时候,并没有到景区去,九十年代末我曾经去过。我给同伴说这里现在都是人造景区了,原来的石门都被水库淹了,要是花这个钱,还不如到免费的汉台博物馆看看实物。

现在国道国道出褒河口的时候过一个隧道,你可以想象这就是石门。专家在褒河水库的西边做了一个试验,用汉代的工程技术去凿一个石门,我原来是看过的。也就是用火烧石头,然后用醋水泼,石头酥脆后,再用钎子凿,不由不佩服古人。

关于栈道的相关知识,这篇文章就不写了。我计划专门写一篇汉台博物馆,到时候详细全面地讲讲这个。

要知道我去汉台博物馆都快10次了,呵呵。

最后提一句,出了褒河口,就是河东店,不要光记得吃这里的褒河鱼,虽然很好吃,还要记着:这里的褒城驿,可是所谓的“天下第一驿”。这可不是我封的,是唐代文人孙憔《书褒城驿壁》一文中称之为"天下第一驿"。

元稹在褒城驿写了好几首诗,其一:

严秦修此驿,兼涨驿前池。已种千竿竹,又栽千树梨。四年三月半,新笋晚花时。怅望东川去,等闲题作诗。

想想从秦岭的万山之中,忽然来到汉中盆地,看到平畴人家,该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呀。

我在褒斜道骑了两天自行车,晚上喝着小酒,吃着褒河鱼,才没有元稹的酸气。

节录当时胡诌的几句,结束本文:

两天几百里,日日踏云烟。

鸟道五里坡,太白当重观。

寒溪夜涨地,熙熙人心欢。

石门古天险,今日隧道穿。

不谈征战地,唯知褒鱼鲜。

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1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