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的第四国,国祚五十年,雄霸东北亚,

哪家医院能治愈白癜风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逐鹿中原,但在偏远的辽东一隅之地还有一个燕国,存在了近五十年之久。有三国迷戏称这是三国时期的“第四国”,也是有几分道理的。

编辑

三国鼎立/图片来源《透过地理看历史·三国篇》

但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只有《魏书》、《蜀书》和《吴书》三国的历史,而并没有单独为燕国编写一部史书。燕国的历史仅仅散落在魏蜀吴三部书之中,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燕国并没有资格同魏蜀吴并列。

不过燕国的历史也是三国历史的一部分,而且它与魏、吴两国交往很多,甚至蜀汉丞相诸葛亮之死也间接导致了燕国的灭亡,所以燕国历史涉及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

燕国奠基人公孙度

公孙度是幽州辽东襄平人,出身郡吏家庭,在讲究出身门第的汉末时期,他的出身并不显赫。为了躲避战乱,全家逃到玄菟郡。

公孙度的小名叫公孙豹,与当时玄菟太守公孙琙早夭的儿子名字相同而且同年,所以公孙琙把对亡子的爱转移到公孙度身上,对他关照有加。

建宁二年(年),朝廷下诏推举有道之士,公孙度被举荐担任尚书郎,后又升任为冀州刺史,但不久因事被免职。

之所以被免职,因为冀州是十三州之一,相当富庶,是门阀豪族们都惦记的一块肥肉,岂能让边鄙之地小吏出身的公孙度染指吗?所以他被排挤免职也就不难理解了。

初平元年(年),公孙度通过同乡、董卓手下的中郎将徐荣的推荐,做了辽东太守,远离中原是非之地。

公孙度到任后,因为出身小吏,所以辽东豪门大族非常瞧不起他。

于是公孙度杀人立威,将公孙昭、田韶等一百多家辽东豪族全部诛杀,顿时辽东人人自危,无人再敢挑战公孙度的权威,唯其马首是瞻。

《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属国公孙昭守襄平令,召度子康为伍长。度到官,收昭,笞杀于襄平市。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无恩,皆以法诛,所夷灭百馀家,郡中震栗。

编辑

辽东四郡/图片来源《透过地理看历史·三国篇》

编辑

辽东四郡/图片来源《透过地理看历史·三国篇》

因为辽东四郡地盘小,人口少,军力不足,所以公孙度暂时没有南下逐鹿中原的野心,而是一心一意巩固辽东地盘。当时辽东与高句丽、乌丸、夫余等外族接壤,于是公孙度大举征伐,令外族臣服。

《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

《三国志·东夷传·夫余》:汉末,公孙度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夫余王尉仇台更属辽东。时句丽、鲜卑强,度以夫余在二虏之间,妻以宗女。

公孙度还派兵南下占领了整个辽东半岛,甚至趁黄巾之乱时渡海占领了山东半岛北部的东莱郡各县,设立了营州刺史加以统治。

为什么叫“营州”?

《尚书》有载:“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也。”

也就是说营州是舜从青州分出来的一个州,相当古老,但东汉时期划分天下十三州并没有营州。公孙度重新设立营州,恢复禹时期的古制,可见其野心。

不过,这个“营州”其实也就一个郡的大小。

(公孙度)分辽东郡为辽西中辽郡,置太守。越海收东莱(属青州)诸县,置营州刺史。《魏书·公孙度传》

但中原人并不认同公孙度的营州,称之为“辽东贼”。

在东汉末年,中原战乱不断,许多人逃亡边疆地区躲避,中原人士多避难于辽东,投靠公孙度,比如后来的东吴名将太史慈。

编辑

太史慈/图片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央视94版截图

《三国志》记载:“越海避难者,皆来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太史慈)为州牧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在这些人的辅佐下,公孙度把辽东治理的井井有条,组织流民开辟荒地,扩大生产,发展工商业。

在他治下“辽东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成为汉末乱世之中的一片乐土。

《三国志》作者陈寿称赞公孙度:

度初来临郡,承受荒残,开日月之光,建神武之略,聚乌合之民,扫地为业,威震耀于殊俗,德泽被于群生。辽土之不坏,实度是赖。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向不遭度,则郡早为丘墟,而民系于虏廷矣。遗风余爱,永存不朽。

初平元年(公元年),董卓拥立汉献帝,关东诸侯联军讨伐,中原大乱。公孙度对部下说道:“汉朝国祚将尽,我要考虑称王了。”甚至牵强附会,说自己是预言书中的天子。

《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初平元年,度知中国扰攘,语所亲吏柳毅、阳仪等曰:“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

《三国志·公孙度传》:度语毅、仪:‘谶书云孙登当为天子,太守姓公孙,字升济,升即登也。汉祚将绝,我当与诸卿共图王业!

部下心领神会。过了几天有人报告说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长一丈多,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的形状与汉宣帝的冠石相似,它所在的延里,又与你父亲的名字相同。社是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有三公作为辅佐。”

公孙度十分高兴,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按照古制在襄平城郊外设立祭坛,祭祀天地。

他出行时坐着皇帝才能坐的銮驾,所带的帽子上悬垂着九条玉串,以头戴旄帽的骑兵为羽林军,跟皇帝差不多。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公孙度的这种行为属于僭越,但乱世中无人顾及。

《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时襄平延里社生大石,长丈馀,下有三小石为之足。或谓度曰:“此汉宣帝冠石之祥,而里名与先君同。社主土地,明当有土地,而三公为辅也。”度益喜。……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父延为建义侯。立汉二祖庙,承制设坛墠於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鸾路,九旒,旄头羽骑。

编辑

汉末群雄割据图/图片来源《三国演义·地图珍藏版》

随着实力的增强,公孙度逐渐有了南下逐鹿中原的野心。

听闻曹操率大军远征乌桓,公孙度询问被曹操任命的乐浪太守凉茂:如果自己率领三万步兵、一万骑兵偷袭邺城,能否成功?

凉茂对他晓以大义,要求恪守臣下的礼节,并说曹操定国安邦深得民心,若公孙度南下就是反叛必遭败绩。

公孙度沉思良久,觉得凉茂说的有理,便放弃了南下的念头,专心经营辽东。

《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度谓茂及诸将曰:“闻曹公远征,邺无守备,今吾欲以步卒三万,骑万匹,直指邺,谁能御之?”诸将皆曰:“然。”

又顾谓茂曰:“於君意何如?”茂答曰:“比者海内大乱,社稷将倾,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成败,夫为人臣者,固若是邪!曹公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率义兵为天下诛残贼,功高而德广,可谓无二矣。以海内初定,民始安集,故未责将军之罪耳!而将军乃欲称兵西向,则存亡之效,不崇朝而决。将军其勉之!”诸将闻茂言,皆震动。良久,度曰:“凉君言是也。”

而公孙度在山东东莱各县设立的营州,就是他想要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前哨站。但在他死后的次年也就是建安十年(公元年),曹操平定青州的袁绍之子袁谭后,派大将张辽占领整个青州包括东莱等县,赶走营州刺史柳毅。至此,公孙氏在中原再没有一寸地盘,只能一心一意经营辽东。

《三国志·卷十七·魏书第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从攻袁谭,谭破,别将徇海滨,破辽东贼柳毅等。

官渡之战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皇帝的名义册封公孙度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公孙度不屑的说道:“我在辽东称王,还要当什么永宁乡侯?”命人将印绶藏在府库之中。

《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太祖表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度曰:“我王辽东,何永宁也!”藏印绶武库。

建安九年(公元年),公孙度去世,其子公孙康继位。

东北亚霸主公孙康

公孙康即位之初,因为辽东地处偏远,他认为中原势力难以染指,所以对曹操颇为不服。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

但曹操北征乌桓,在柳城大破乌桓和袁尚、袁熙的联军后,公孙康唯恐曹操继续进兵辽东四郡,才感到害怕。

不过曹操谋略超人,在击败乌桓和袁尚、袁熙的联军后,并未再继续进军攻打辽东,这让公孙康稍稍安心。

部下十分不解,认为应该乘胜追击,平定辽东。

但曹操认为如果对辽东公孙康逼迫太紧,会促使他与袁尚、袁熙联合起来,到时候还要进行一场恶战。即使能够取胜,要在辽东驻军防守,耗费极大。

当时北方尚未完全平定,南方又有许多割据势力,偏远的辽东一隅之地不足为患,等时机成熟之后可以轻易解决,不急于一时。

如果撤军不攻打辽东,外部局势缓和,二袁和公孙康就会陷入内斗之中。

曹军撤走之后,公孙康面临的外部危机解除,内斗开始。

袁尚、袁熙到了辽东之后,竟然妄图杀死公孙康,夺取辽东地盘。公孙康得知后先下手为强,将二人杀死,首级送给曹操。

一切都如曹操所料。

编辑

曹操/图片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央视94版截图

为了奖赏公孙康,曹操封他为襄平侯、左将军。

左将军在东汉末年职阶很高,刘备就曾被曹操封为左将军。

《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十二年,太祖征三郡乌丸,屠柳城。袁尚等奔辽东,康斩送尚首。语在武纪。封康襄平侯,拜左将军。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尚、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及公破乌丸,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康即斩尚、熙及速仆丸等,传其首。诸将或问:“公还而康斩送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由于曹操强势崛起,消灭了袁绍,统一北方,而公孙氏在山东半岛东莱各县的营州又被曹操占据,所以公孙康彻底放弃了南下争霸的念头,转而继续征伐与辽东接壤的外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不断侵扰辽东,人民深受其害。

公孙度、公孙康镇守辽东后开始反击,公孙度曾大败高句丽,而公孙康更是派兵攻克高句丽的首都丸都城,焚掠一空,甚至深入朝鲜半岛南部攻打三韩部落。

公孙康的使者韩忠曾对乌丸峭王说:“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又有扶余、濊貊之用”(见《三国志.牵招传》)。

可见当时许多外族都臣服于公孙康,史称“东夷九种皆服事焉”(见《晋书.地理志上.平州条》)

所谓的东夷九种,《后汉书.东夷传》开宗明义的列出: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其实就是对东方异族的泛称,一般包括:高句丽、夫余、秽貊、东沃沮、三韩、挹娄(肃慎)、倭。

在公孙康的治理下,辽东公孙氏成为东北亚的霸主。

《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自(高句丽王)伯固时,数寇辽东,又受亡胡五百馀家。建安中,公孙康出军击之,破其国,焚烧邑落。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遣公孙模、张敞等收集遗民,兴兵伐韩濊,旧民稍出,是后倭韩遂属带方。

编辑

公孙康割据辽东/图片来源《透过地理看历史·三国篇》

公孙康死后,两个儿子公孙晃、公孙渊年纪还小,所以部下拥立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担任辽东太守,主政辽东。

《三国志·卷八》:康死,子晃、渊等皆小,众立恭为辽东太守。

但公孙恭因患上了男性疾病成为阉人,身体虚弱不能处理政务,所以他主政辽东期间,基本上无所作为。

《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公孙度传》:初,恭病阴消为阉人,劣弱不能治国。

魏文帝即位后,于黄初元年(年)遣使拜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

8年后的太和二年(年),公孙渊长大,推翻了公孙恭并将其囚禁,夺取了辽东太守之位,此举得到了魏明帝的认可。

《晋书·宣帝纪》:初,文懿(公孙渊字文懿)篡其叔父恭位而囚之。

《三国志·卷八》:太和二年,渊胁夺恭位。明帝即拜渊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自取灭亡公孙渊

一直以来,辽东公孙氏都对曹魏表现得十分恭顺,以避免遭到统一北方的曹魏征讨,以此来谋求半独立的地位。因为辽东公孙氏和曹魏之间的实力相差太大,如果曹魏发兵攻打辽东,公孙氏根本无力抵御。

但公孙渊掌权之后,竟然开始违背这个原则与东吴眉来眼去勾勾搭搭,双方通过海上不仅有货物交易,而且官方使者也来往不断。

大概是害怕统一北方的曹魏哪天突然攻打辽东自己孤立无援,所以公孙渊想要交好东吴引为外援。太和七年(年),他派使者出使东吴,向孙权称臣。

《三国志·吴主传》中说:“冬十月,魏辽东太守公孙渊遣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称籓于权,并献貂马。权大悦,加渊爵位。”

孙权非常高兴,认为如果笼络了公孙渊,那么东吴北伐的时候可以让公孙渊从辽东出兵南下攻打曹魏,对曹魏起到牵制作用。

《吴书·吴主传》:朕(指孙权)之得此,何喜如之!虽汤遇伊尹,周获吕望,世祖未定而得河右,方之今日(指公孙渊称臣),岂复是过?

不顾群臣的劝阻,利令智昏的孙权派使者率领一万士兵,携满船的金玉珍宝,来到辽东册封公孙渊为燕王。

编辑

孙权/图片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央视94版截图

但没想到公孙渊突然变卦了,觉得辽东与曹魏接壤,而与东吴相隔茫茫大海,一旦曹魏来攻打辽东,东吴即使派兵也远水不解近渴。而自己与东吴交好,说不定会触怒曹魏,遭到曹魏的讨伐。

于是公孙渊斩杀吴使,侵吞东吴的金银财宝,将东吴的一万士兵全部俘虏。随后他派使者携带东吴使者的首级前往洛阳邀功,以示忠心。

魏明帝龙颜大悦,遣使者携带诏书前往辽东,册封公孙渊乐浪公。当公孙渊听说使者中有个一大力士,害怕此人是个刺客,在自己接收诏书时对自己不利,大为恐惧。他命令军队包围使者居住的学馆,然后才去拜见使者。公孙渊又多次对使者的随从出言不逊,使者回洛阳后,向魏明帝如实禀报公孙渊的所作所为。

魏明帝十分生气,认为公孙渊毫无人臣的礼节,决心派兵征讨辽东,彻底消灭割据辽东五十年的公孙氏。

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公元年病死,继任的蒋琬、费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再发动北伐,雍州凉州一带战事停息。而东吴孙权屡次北伐也被打败,曹魏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抽调原本防御蜀吴的兵力对付辽东了。

编辑

诸葛亮/图片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央视94版截图

编辑

诸葛亮/图片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央视94版截图

景初元年(年),魏明帝派幽州刺史毌丘俭攻打公孙渊,公孙渊出兵迎战。毌丘俭战事不利,退兵。

此战之后,曹魏与辽东公孙氏彻底撕破脸,再无回旋的余地了。

击败了毌丘俭的大军,让公孙渊自信心十分膨胀,觉得曹魏军队的战斗力不过如此。

公孙渊索性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并设置百官,遣使持符节,授予鲜卑单于印绶,引诱鲜卑人去侵扰曹魏的北方。

年,公孙渊正式向东吴称臣,乞求援兵。而曹魏则派出了司马懿,统兵四万,再次讨伐辽东。

编辑

司马懿/图片来源电视剧《虎啸龙吟》截图

《三国志·公孙度传》注引《汉晋春秋》中说:“公孙渊自立,称绍汉元年。闻魏人将讨,复称臣于吴,乞兵北伐以自救。”

《魏书》中提到:“渊知此变非独出俭,遂为备。遣使谢吴,自称燕王,求为与国。

当时许多东吴大臣想要杀掉公孙渊的使者以报复,但大臣羊衜认为不可,不妨坐视司马懿和公孙渊争斗,然后坐收渔利。孙权很赞同,对公孙渊的使者表示自己愿意出兵相助,并要他小心司马懿。

《三国志·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裴松之·注《汉晋春秋》曰:公孙渊自立,称绍汉元年。闻魏人将讨,复称臣於吴,乞兵北伐以自救。吴人欲戮其使,羊衟曰:"不可,是肆匹夫之怒而捐霸王之计也。不如因而厚之,遣奇兵潜往以要其成。若魏伐渊不克,而我军远赴,是恩结遐夷,义盖万里,若兵连不解,首尾离隔,则我虏其傍郡,驱略而归,亦足以致天之罚,报雪曩事矣。"权曰:"善"。乃勒兵大出。谓渊使曰:"请俟后问,当从简书,必与弟同休戚,共存亡,虽陨于中原,吾所甘心也。"又曰:"司马懿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也。"

司马懿用兵如神,屡次击败辽东燕军,包围襄平城。不久襄平城内粮食吃尽,公孙渊率领数百骑兵突围,被魏军追上俘杀。

司马懿进入襄平城后,将襄平城内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余人及公孙渊政权官员等二千余人全部杀死,并将尸体堆积起来,号称“京观”。同时,他释放了被囚禁的公孙恭。

至此,从公孙度初平元年(年)占据辽东,到公孙渊景初二年(年)被司马懿攻灭,公孙氏三代人割据48年的辽东正式灭亡。

而东吴援军姗姗来迟。见胜负已定,吴军趁虚击败魏将张持、高虑,掳掠了辽东近海城乡的大量男女物资而还。

辽东公孙氏的燕国究竟有没有资格称得上是一“国”,与魏蜀吴并列呢?

让我们先看看三国魏蜀吴与燕国的国力对比。

这四国之中,以曹魏实力最强。

曹魏面积多万平方千米,天下十三州曹魏控制了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司隶等,以及荆州北部的南郡,此外还控制了西域、河西走廊等地。这些地方是当时开发最早,最繁华的地方。

曹魏的人口在三国中最多,约为万左右。军事实力也最强,兵力约50万。

蜀汉面积为万平方千米,只占了益州全部和汉中郡。

但蜀汉最繁华的地方仅限于成都平原一带,而汉中郡则因为常年的战争破坏严重,人口都被曹魏迁走,非常凋敝。

而益州南部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无法进行有效地掌控,开发程度也非常低。

蜀汉灭亡时,人口为94万人,兵力约为10万。

东吴实际控制面积万平方千米,全盛疆域包括汉末扬州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

除了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带被开发外,其他大部分地方在当时还十分落后,人烟稀少。

吴国人口多万,军队人数23万。

而辽东的公孙氏燕国呢?

公孙氏燕国的领土主要是幽州的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和带方郡,也就是现在辽宁省和朝鲜,面积大约20多万平方公里。

这里地处偏远,气候寒冷,物产较少,在当时属于贫瘠偏远之地,人口大约50~70万,军队约10万。

与魏蜀吴的君主称帝不同,燕国的君主公孙渊只是称王而不是称帝,国祚仅有短短的一年(不过公孙氏实际割据辽东长达48年之久)。

燕国尽管从公元年公孙度割据辽东算起有48年的国祚,可从公元年到公元年这47年间辽东公孙氏并没有正式国号。虽然他们割据辽东事实上独立,但从名义上仍然是曹魏的臣属,接受曹魏的册封。

更重要的是,即使公孙渊建立了独立的燕国后,燕王公孙渊向东吴皇帝孙权称臣,由曹魏藩属变成了东吴藩属,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政权。

综上所述,公孙氏的燕国称“一国”很勉强。

参考文献:《三国志》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