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取经路
——《西游记》读后感
双城区第三小学五年四班郭良实
几年前,我因考试成绩优秀,就求妈妈给我买了一本由吴承恩写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
读过后,我陶醉于书中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我也认识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任劳任怨的沙悟净和不辞艰辛的唐三藏等个性鲜明的人物。
这部家喻户晓的小说主要写了: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成正果,取得真经的故事。
在这本古典名著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孙悟空。他是一个机智勇敢、顽皮可爱的从石头中蹦出来的“野猴子”,一出生就是一个具有灵性的猴子。他不畏权贵,自由自在,敢于挑战玉皇大帝,用七十二变大闹天宫,偷吃仙桃仙丹,还自诩“齐天大圣”。在他被唐僧收为徒弟后,更用自己的浑身武艺去保护自己的师父,他在取经路上斩妖除魔,即便是有些有“背景”的妖精被各路神仙带回去,或者唐僧把他赶走后,这种想法也从未改变。这一点在《三打白骨精》中很大地体现出来。
在这回中,师徒四人到了白骨峰,白骨精就三次变为平民来吃掉唐僧,但被孙悟空用火眼金睛识破,打死了妖精。可唐僧不明真相,赶走了他。之后,唐僧有难,他又不计前嫌,继续保护唐僧。当我读到悟空一棒打死妖精时,我的眼前浮现出:悟空一跃而起,拿出金箍棒,大喝一声,“呔!”,然后一棒打死妖精……
当我读到唐僧赶走了孙悟空后,我认为: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听别人的几句话,又只看事情表面,便下了结论。
人生就像取经路,漫长而又充满了“妖魔鬼怪”。而我们要像师徒四人一样,坚定而永不停歇地走下去,终会取得属于自己的“真经”!
(指导教师:苏可卉)
(推荐达人:裴秀梅)
(二)
读《三国演义》有感
双城区第十小学五年二班李官柂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群雄争霸的年代,在那个时代有舌战群儒的智慧;有割须弃袍的狼狈;还有火烧赤壁的谋略。就是这些,凝聚成了《三国演义》这本著作。
三国演义是明代罗贯中编写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故事讲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蜀、魏、吴三国并起,司马昭统一全国,建立西晋的故事。这本书成功塑造了一千多位人物,让我如痴如醉,浮想联翩。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羽、诸葛亮和曹操这三个人了。
关羽的特点就是“忠义”二字。在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关羽落到了曹操手里,曹操知道关羽是非常勇猛的一名武将,便用美女、金钱和地位诱惑他,让他臣服于自己。但关羽并没有被诱惑,而是在知道刘备下落的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刘备身边。关羽让我明白了要重情重义,不能忘恩负义,否则就不会有人再愿意帮助自己了。
诸葛亮无疑是三国时期第一聪慧的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在司马懿率军攻打蜀国西部时,诸葛亮不慌不忙,使出了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的10万大军。诸葛亮让我明白了要有勇有谋,才能脱离险境。
曹操是一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阴险狡诈之人。同时,在诸葛亮乘草船向曹操“借”箭时也体现出他多疑的性格,认为看不清敌方虚实,不能进攻。如果当时他出兵,一定可以抓住诸葛亮。曹操让我明白做事要果断,否则会误了大事。
虽然这段历史已成为过去,但我还是从中收获到了知识,了解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我爱上了《三国演义》!
(指导教师:卢桂娟)
(推荐达人:杨双滨)
(三)
《猴王出世》读后感
双城区西官镇中心校五年一班姜雨婷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吴承恩。我读了《西游记》中《猴王出世》第一回,读完后我特别喜欢文中的石猴,它活泼可爱,有胆量让我佩服。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和群猴玩耍时,寻找山涧水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发现了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做敢为的特点。
作者吴承恩把石猴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我佩服他的机灵勇敢,自己孤身跳入瀑布,瀑布中无水无波,是一座石房,为众猴们寻得了一个好的住处,他进去能毫发无损的出来,佩服他的勇气,我更佩服他有好事能与大家一起分享,我觉得石猴的所做与众猴不同,天生就是做王的材料。
我所缺少的就是像石猴那样的勇敢,每次上课时我都很少举手发言,胆子小,怕说错,大家嘲笑我。每次都是被老师叫到名字,才能发言,声音也非常小,这是我的弱点。我要克服自己的弱点,让自己做事勇敢些。
同学们,让我们学习石猴的优点,做一个勇敢的人,我们的生活才会有乐趣,更会充满阳光。
这篇读后感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语言简洁精炼,条理清晰完整,使读者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作者对文中石猴的认识见解独到,写出了对孙悟空的佩服,又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现自己的弱点,结尾处向大家发出了号召,感受深刻。
(指导教师:李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