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我卡在而立不惑之间倍感困惑。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书尽了英雄情义,道尽了世间人心,蕴含着的更是那取之不竭的人生处世哲学。正如李宗吾在《厚黑学》中所言,阅尽《三国》才写出《厚黑学》的真谛,可见《三国演义》对世人的影响,已非简单的归为四大名著之一,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么简单了。
一部《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各类社会矛盾渗透与转化,好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城投变换大王旗“。与其说它是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不如说它是一部兵书、史书、人生之书,或者说它是一部道尽世间处世哲学的智慧之书。
记得幼时,在书籍匮乏的年代,有幸读到《三国演义》的小人书(连环画册),之后在彩电还未普及的年代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三国演义》电视剧…再之后每当听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乐曲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勇冠三军疾恶如仇的张飞、心贯金石骁勇善战的赵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乱世奸雄有勇有谋的曹操等各色人物。那时对《三国演义》的喜好,更多的是臆想自己能有孔明的足智多谋该有多好,偶尔也心念着貂蝉的美好…
世事沧桑,岁月蹉跎了近三十年的时光,把一个当年的小孩变成了今日的油腻寒霜。
再读《三国演义》,早已脱离了曾经的那些臆断臆想。深深喟叹罗贯中把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画卷中的军事家、战略家、谋略家轻轻的言与笔下,如匹夫之勇的吕布,足智多谋的诸葛孔明,有勇有谋的忍者刘备以及”宁可我负天下人,怎可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他们的谋略思想、用人方法、行事风格其实都无时不影响着我们后世人。
在《毛泽东传》中就记录着我们敬爱的毛主席一生都爱读《三国演义》,而且在不同的时期他对《三国》知识的使用也是不一样的;还说过看《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如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根据地。
邻国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生酷爱《三国演义》,他尤其崇尚诸葛亮的人品与风格,对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有独到的研究。松下幸之助的经营之道,与《三国演义》大有关系。而且日本许多大企业在培训管理人员时,要求受训者必读《三国演义》,许多日本的企业家认为《三国演义》是他们的成功指南之一。
《三国演义》中不光有一气周瑜的兵贵神速之谋,二气周瑜的公关之谋,三气周瑜的将计就计之谋,陆逊假意恭关公的笑里藏刀之谋等思维技巧性的小权谋,更多还有统领人生的大智慧。
选择的智慧:选择大于努力
比如在《三国演义》刻画的近个人物中,众多的人物都面临着选择问题。正如《思维力》中说到,选择大于努力,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命运,梦想照亮人生一样,诸葛亮和陈宫都在努力地选择职场,但最终的效果却大不相同。诸葛亮跟对了人选对了职场,愈走愈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相比诸葛亮,陈宫就选错了职场,路愈走愈窄,最后不得不与曹操分道扬镳。
有选择就有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告诫我们:”天道酬勤“,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勤奋并未换来成功,好心也并未换来好报。究其原因就是没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成就事业不但需要努力,还需要正确选择做事的方向、方法、心态,以及还有”天时、地利和人和“。要用离职和思维进行选择,而不是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快活。
情商的智慧: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在《三国演义》众多人物中,如人称江东小霸王的孙策,他只活了26岁,26岁的孙策正值青春年华,命本不该绝,但就是因为少年气盛,易冲动又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终酿恶果。
另一位就是说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心胸狭窄、嫉妒心太强,且又不能忍耐。因此诸葛亮抓住了周瑜的情绪弱点,“三气”周瑜,竟给活活的气死。两位都是大好年华,其事业也是如日中天之时,命都没了,又何谈事业?
还有一位王朗,”耳顺“之年在两军阵前和诸葛亮骂战死于羞恼,他的死纯属心里素质太差,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情商太低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而诸葛亮就是针对其心里特点,一击命中。
相似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的死说明了一个小问题,想要有出路成就事业,仅仅凭借高智商、高能力是不够的,关键是还要看是否有较高的意志力、自我情绪控制力,如诸葛亮一样可以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以及与他人相处的人际关系能力。
人生在世,无非是认识和自我管理,在社会闯荡,无非是学会识人知人,并管理他人,而这里最能体现的无外乎就是最好的情商体验。
忍耐的智慧:忍耐是成功的基石
《老子》说过“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详,是为天下王”,也就是越是强大的人,越懂得忍耐;越是成功的人,越懂得忍耐,以待厚积薄发,一鸣惊人。而古今忍者成就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越王勾践忍辱负重20年,终于雪耻成就春秋霸业;战国时代赵国大臣蔺相如忍受廉颇的非难,终成就了将相和的美名;张良忍老者拾履之傲得《太公兵法》终成汉初三杰之一;灭大秦帝国的刘邦,更是一位忍辱负重的大成者,最后战胜了项羽。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当属首屈一指的忍让高手,自桃园结义后一直寄人篱下,先后跟随了刘焉、卢植、公孙瓒、陶谦、吕布,在跟随曹操时更是巧借雷声以避免了杀身之祸并消除曹操的疑惑之心,之后更是忍受了三顾茅庐请孔明的“傲”,终以三分天下成就霸业。暂时的委曲求全,是为了渡过当时的逆境,是为了更好的未来。但凡有所成就、有所作为的人,忍耐都是他们一生的修行。
适度的智慧:胜在适度败在过度
人生有度,胜在适度,败在过度。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过度的人和事,如杨修的过度小聪明,典韦、淳于琼的贪酒过度,张飞、王朗、周瑜、孙策的嗔怒过度,刘备的固执过度,诸葛亮的大包大揽、操劳过度等,这些过度终究使他们要么吃了败业,要么沉疴成疾终丧命。
人的一生中犯最易犯的错误就是过度,不要以为多干就好,一旦过度了、过火了便会弄巧成拙,相信大家都听过画蛇添足的典故。因此先人教导我们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倘若我们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国演义》中的人和事警示我们,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我们做人做事,很多时候犯的错误,并不是干的少了,而是干的太多、心太急,走的太远,偏离了度。不足尚可弥补,过了,再回来就难了。凡事有度,自成天地。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三国的谋略知识,处处传递着人生的智慧,需要常读常新。
如果说这些智慧能为您打开阅读《三国演义》的一扇窗,保持对它的喜爱,那么也真诚的欢迎你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