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与施耐庵有师承关系,所以《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在艺术处理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妙。仅仅从名著的篇幅中所叙述的内容还不能理解更多的内涵,特别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相互揣测、相互勾心斗角等等。
最为著名的一段是“煮酒论英雄”,曹操试探,刘备成功装掩,二人的心理活动在小说中没有用更多文字表达,但读者根据当时的场景描写,把二人的所思所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只要是细心的读者,均能领悟,而且有很强的一致性。
至于“空城计”,表现得要比“煮酒论英雄”隐蔽一些,因为表面是一场直接的战争,“空城”退敌之妙是非常精彩,乃至让读者忽略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心理活动。如果用简单的文字表达:
诸葛亮心理:“司马老儿,还怕我不知道,你在曹家帐下处境也不好,曹家父子均惧怕你有野心,几次欲将你置于死地,你还和我斗。不是马谡坏了大事,我才不怕你。可惜,我诸葛亮一世英名,要在此惨遭你的毒手。‘飞鸟和良弓’、‘野兔和猎狗’的道理你还怕不懂,蜀国败了,你回去,曹家定将你置于死地,你也不是赢家。”
司马懿心理:“孔明老儿,你又弄一座什么空城来忽悠我,你蜀国有多少兵力,我都清清楚楚,这一座小城,根本容不下多少人,就算固若金汤,我也敢攻城。但是,你知道的啊!曹家父子对我有戒心,若魏国对外最大的对手被灭了,内部对曹家威胁最大的司马家业就完了。不行,我不能上你的当。直接退兵,曹家也要降罪于我,得找个借口,对,就是‘恐有伏兵’。我走了,成全了你的‘空城计’,不要紧,燕雀焉知我之大志,我的最大对手是曹家,而不是你。你等着看看,我们谁笑到最后,谁是最大的赢家。”
《三国演义》最为复杂的心理活动,算是华容道,因为牵涉人多,背景复杂,既各有算盘,又相互揣测。
先是刘备,他自己的打算是什么,难道真的仅仅是为了杀死曹操,答案:非也!罗贯中没有任何语言表达,就像《水浒》中没有任何文字直接表达宋江的“目标”一样。刘备也没有跟任何人说破自己的想法,但他也有“鸿鹄之志”。
孔明是刘备最大的参谋,事事为主公着想,就要揣测“领导心理”。其实业不难理解:如果在华容道将曹操杀了,刘备就是奇功一件,刘备就成了继何进、董卓、曹操之后的第四人,马上到献帝身边“工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不是好事么,错!刘备的志向远不止于此。孔明就揣测得比较到位,主公要留着曹操,等待其将汉朝灭了,刘备“兴天下仁义之师讨伐曹贼”,那时,献帝不在了,汉朝不在了,刘备得到的,自然不用说破。
但是,赤壁之战,若曹操兵败,担心有人把他杀了,就得精心安排将领和兵力,连路设伏,但又都不能将其置于死地。尤其是华容道,最为关键。关羽的性格、义气,以及和曹操的交情,有这些背景,就是最适合的人选,于是,就有了关羽华容道放了曹操一段。说穿了,不是关羽不杀曹操,真正不杀曹操的,是刘备。关羽还要背负“违背军令状”的罪名。这一切,都是孔明导演的,也是为刘备的“意图”而精心策划的。
《三国》的这种艺术处理,实为精彩。其中牵涉的人物,各自都有自己的心理秘密。尤其是司马懿和刘备,内心所想的,都是一个在乱世中博弈而存在的天惊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