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泾村紧靠邱隘镇中心,现在属于宁波市鄞州区邱隘镇,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村。因村内河流交错,百姓居于泾水河南北两岸,泾水河(现在称之为小塘河)横穿村而过,故取名为横泾。横泾村地处鄞州水乡之水网地带,昔日水网交错,交通四通八达。于是跨泾桥就成了该村水陆必经之处和集市贸易之地,桥南桥北楼宅依河两岸而筑,三里长街,店铺林立,连埠头、祠堂和神庙也都集中于此。现存古迹有:小七房(始祖陈昌老宅),太守房(陈本深老宅),陈家祠堂(也称横泾祠堂)、跨泾桥,东河桥!(还有几个桥虽然是现在的仿古桥,但名字依然很悦耳:古泾桥,群力桥,泾新桥)
为什么称之为千年古村落,且听慢慢道来:
据鄞县旧志以及桥南的陈氏宗祠记载,横泾村聚居的陈氏家族,始祖为南宋开禧二年(公元年)的进士陈昌,任奉国军司马、荣禄大夫,因官于四明,从嘉兴府迁家至横泾后,繁衍发迹,始成数百户的大族。为沟通泾水南北的陈氏子民往返,陈氏祖先于宋代建造了“跨泾桥”。民国版《鄞县通志》记载:县东横泾市西,跨小塘河,为横泾市南北往来要津。因为是名门贵族,免不了出几位名声显赫的人物,从之前的好官,如陈昌、陈本深、陈允升等。到后来的以前的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等,都是响当当的......陈昌是陈家始祖陈本深:大相里是鄞州区邱隘镇横泾村的一个墙门。如果不是本村人,恐怕少有人知道这里曾是明代的一位清官陈本深致仕回乡的居所,即横泾《陈氏宗谱》上所说的“太守房”。陈本深为横泾陈氏的八世祖,自幼聪慧,13岁即考取秀才第一名,27岁中举,为浙江“书魁”。后赴京城任职,致仕回乡前为江西吉安府的知府,世称“吉安太守”,官不算大,却颇有名望,其事迹在《明史》中有传。一个知府级官员的生平事迹能载入史册,确实不多见。陈允升:[清](一八二0至一八八四)字仲升,一字纫斋,号壶洲,一作壶舟,一号壶父,又号金峨山樵,邓县(今浙江宁波)人,寓上海卖画。善草隶。山水法梅耦长(庚)、戴怀古(思望)、然怀古林峦简澹,极有元人气;耦长脱略凡宗,不名一家。允升具体而微,笔墨气韵似皆不及。尝缩其所作刻纫斋画膡书皮於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尝作梅窗美人图,现存日本。余事作印,亦工整有法。《寒松阁谈艺琐录》、《海上墨林》、《近代六十名家画传》、《广印人传》、《湖社月刊》。陈允升在绘画领域中是晚清时期的著名《海上画派》中坚人物,他的绘画水平能与胡公寿齐名……。
这是入口处的第一座桥:古泾桥其他还有很多各行各业比价专业的陈家人:据《四明谈助》记载:横泾陈本深孙子“陈文学孔义字仲,太守本深之孙。为诸生,勤于学问。性慷概不羁。善作水墨画。生八子,各有所传,而能画者有三。长子猷,字莫之,有隽才,工词赋,与文待诏征明相契。以乡贡教谕海丰。好画驴极其生动。有僧乞画一驴与之,不施缰鞯。或谓僧曰:“尔慢陈耶?何以秃驴相谑。”次子勤,字补之,究心天文地理学。善画牡丹、松鹤。以岁贡为费县训导。性笃孝友,抚亡弟寡妇,孤子甚挚。四子恭,字安之,积学励行,教授乡塾。善画葡萄、松鼠,世多珍之,丰吏部坊每喜题保佑其上。”记载中记述着陈昌公第十一世的陈猷(莫之)、陈勤(补之)陈恭(安之)他们的文才与绘画水平都比较出众,其中陈猷(莫之)的工词赋居然能与苏州才子文征明相契。陶铸领域中晚清有塑像师、墙头画师,陈允升(信全,字纫斋)、陈安闰;民国期间有塑像师、墙头画师陈安闰的儿子陈有兴和孙子陈馀丰。陈有兴在宁波六县陶塑行业中享有;较高威望,可以说他在鄞县许多祠堂、庙宇、寺院中佛塑像、墙头绘画都有他的作品。例如;陈馀丰(-年)同样具有这种艺术水平,他先在上海电影公司任布景画师。年横泾陈氏宗祠的维修中,他包揽了祠堂内的门神和所有墙头画,其中最为称赞的是祠堂前厅外墙的《三国志》连环画和‘苏武牧羊’等画面。他的封笔是年塑造杨树桥庙中所有菩萨……。
这是古桥:东河桥
斑驳桥面述说着过往
这是第二座泾新桥
群力桥
小七房墙门门联:(横泾陈氏始祖陈昌住处在大池头)颖川绵世泽泾水振家声
跨泾桥,村民们又称它为“戏台桥”,据桥额记载,现存桥梁为清同治庚午()年间修建,为单孔石质梁平桥,孔跨3.9米,宽约2.3米,桥面东西两侧原有石质桥栏;南北两侧落坡各设石阶6级。自南宋建桥之后,因位居要津,渐成当地人的聚散地。明代晚期,为中秋敬神,桥上又增建了戏亭。由于桥面宽敞,地处要冲,一些不良现象也随之出现。清嘉庆甲子年正月上旬,横泾人经公议立碑,制定律文,公禁碑侧竖于桥上。据立于桥畔三元殿前的清代嘉庆甲子年(公元年)的《公禁碑》记载:“桥旁建立亭台,本为中秋敬神,只许桥上演剧,不许椿牛、摆糖摊、赌博、打架。”当地村民回忆,当时各种节日庆典都在此处,河上划龙船、台上唱戏表演,好不热闹,附近几个村的村民都会聚集于此,气氛异常热烈。可见,昔日横泾之繁荣景象仍依稀有迹可寻。一会就来到了这座著名的戏台桥:跨泾桥
这是以前的跨泾桥图片,区别还是蛮大的!
该桥建筑风格独特,桥面既作戏台又可行人,一桥两用的形式实为罕见,是研究江南水乡桥梁建筑特色的重要实物资料。跨泾桥南北两端桥墩用长条块石砌筑,桥面上建有清式建筑五间,桥屋明间为桥亭(亦称戏台),亭顶为卷棚顶,枋上原有“三国演义”等彩绘图案,现已不存,但整座戏亭迄今保存基本完整在桥的另一侧,与凉亭相连,是一座殿堂,名为“三元殿”,除此之外,还有一座庙,为土地庙。
桥亭两侧原有对联:“傲据泾水任东西,巧砌彩虹通南北。”如今的桥亭,偶有老人闲坐,话话家常,下下棋、喝喝茶,生活倒也惬意。历经百年风雨冲刷,阳刻“跨泾桥”三字凝重刚正又略显沧桑但依旧清晰可辨,两旁落款为别为“同治庚午”、“巧月重修”小字,亦为阳文。同治庚午即同治九年(年),时间上晚于立《公禁碑》的年份(年),而“巧月”是农历七月的别称,也是道家对七月的惯称。
与简朴无华的跨泾桥戏台相比,陈氏宗祠的戏台就堪称精美和豪华。陈氏宗祠建于明正统(1436~1450年),就在离桥台不远的地方,穿过一条小弄后不久,就到了门面甚是气派的祠堂。昔日,祠堂只有年节祭祀才演戏,且主要以陈氏后裔为主要看客,族中长辈们位列正厅,女眷嘉宾们在左右二厢楼内看戏。
陈氏宗祠是一座占地700余平方米的独立建筑群,在南北纵轴线上,有照壁、围墙、门厅、戏台、中庭、大殿组成。照壁以内前明堂中间有一对高高的旗杆,头门开在前明堂东边和西边,仪门五间三道门,门厅檐廊还保存一对明代石门鼓。仪门对联为:宋室三鲍夫,明代五衙门。(上联说的是南宋建炎年间奉国军司马陈昌,也即横泾陈氏的始祖公。“三鲍府”出自杜甫诗《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鲍参军即鲍照,南朝梁文学家,曾任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其意谓陈昌有鲍照那样的成就,那样的俊逸。下联说的便是陈本深了,因其职务可享受乘坐五马之车,其实“五马”在明代是对知府的雅称,所以陈家也就是“五马门”了。陈本深是何许人也,后面会详细介绍!)可见陈氏门庭显赫、气派不凡。
陈氏宗祠的戏台在2007年8月按古式重建。进入仪门过“倒座”、屏壁之后的中庭中心,就是一座金碧辉煌的戏台。戏台深宽各4.8米,高1.5米,六柱着地,三围美人靠,16经涡线盘绕而上组成罗旋娥罗顶藻井。歇山式屋檐飞翘,倒挂狮、花斗拱全都贴金漆朱,煞是辉煌。 戏台石柱刻对联:邪正忠奸俱为榜样,笑啼怒骂尽是文章。借古讽今,分辨善恶,启迪人生,正是演戏的目的所在。而横额恰是“以古为鉴”。 戏台面对祖堂,硬山穿梁木构,中间相隔的明堂和左右厢楼十分宽敞,足足可容纳六七百人同时看戏。祖堂内有三十六条乌黑木柱,檐下卷棚顶,大厅分为五开间,梁枋上悬有十余块匾额,正中挂《昼锦堂》,据说取“青天白日,衣锦荣归”之意。
年8月,横泾村古村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新农村建设,不是拆旧建新,而是进行古村改造。青石板路是改造后的一大景观,从村口一直延伸到村里,从主村道到跨泾桥以及通往陈家祠堂的村路。河边拦起古色古香的木栏杆。在用石块砌得整整齐齐的横泾河两侧,是10多个铺了红石板的河埠头。村道两侧民房都是白墙青瓦,古祠堂、古石桥等修复如旧。一个小桥流水、白墙青瓦、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古村已现它风貌。据说共计投资了万元!
古村横泾虽历经沧海桑田,但依旧在水一方,看尽世间繁华经历无数沉浮。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只愿悠然岁月,宁静而致远。保重,古村横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