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植作的一首《七步诗》,按《世说新语》中记载,他的原诗应该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现如今,曹植的这首《七步诗》却只保留了其中的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了。
历史上的曹丕与曹植是同胞兄弟。当时的曹丕,不折不扣地掌握着实权。所以小编始终想不通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哥哥的曹丕,有什么理由,有什么动机,非要除掉自己的亲弟弟曹植呢?
图片来自网络《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说曹丕要杀曹植,就找个借口,令曹植走7步后,必须作一首诗出来。要是曹植做不出诗来的话,曹丕就要杀掉曹植了!
话说回来,有点头脑的人一看,就会觉得,曹丕阴谋诡计,命令曹植“七步成诗”难为曹植,并利用七步成诗的阴谋想除掉曹植。这种事情,不但荒谬幼稚,而且是根本不符合常理的。
因此这样说,理由很简单,曹丕难道不知道自己的弟弟曹植最擅长诗赋吗。
曹丕真的想出难题杀曹植,那就应该让曹植走七步,生个孩子出来,或者织一件带着百花图案的毛衣出来,那对于曹植来说才算是难题!
你让一个诗文才子作一首诗,那不等于让大学生做一道百以内的加减法一般容易吗!
再说,七步成诗有没有时间限制啊?比如说一炷香或者一个屁,放完了,味还在或者不在为期限!总得有个时限才合理。
要是没有时间限制,别说曹植了,就是小编我,1步就可以作一首诗出来。
通过这么一分析,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七步成诗”的这个历史典故是经不住推敲的。
早在年,郭沫若就已经提出了与小编同样的观点。当时郭老认为世人就是在“抑丕扬植”。
郭沫若很不赞同世人这种观点,并仿曹植的《七步诗》,也写了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郭老这首《反七步诗》将曹植《七步诗》原文中的‘骨肉相残’之意义转变成了‘骨肉相助’这一层含义。
俗话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你看看,前人把曹氏兄弟之间说成骨肉相残,使得人都去悲悯弱者曹植,却对强者曹丕加以了厌弃之情!
“七步成诗”的典故,说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与不团结。
“七步成诗”这个典故真不是一个好的楷模、好的事例!依小编看,《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说人家曹氏兄弟之间是骨肉相残的,然后就编排出一个《七步诗》的典故出来!把后来的国人,都带入了三岁小孩所待的幼儿园中去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读者都不会思考了,罗贯中说的,曹丕让曹植七步作诗,做不出来就杀!怎么读者就信以为真了呢!不就是三岁小孩一样,没有思考能力吗,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了。
难道是罗贯中把读者都当傻子了,还是他自己太浅显了啊?这需要大家讨论一下吧!
编后语
图片来自网再看人家郭沫若,把一个世人都认为是骨肉相残的《七步诗》愣是翻案以后,变为了一个褒义的、兄弟之间互助的,弟弟为了哥哥的事业,肯牺牲自我的这样一个大无畏、大奉献的涵义中来。
可想郭老这种壮举是富含正能量的,是有益于后者与国人的!(小编把自己都写糊涂了,不知道您看明白了没有,小编想说的是什么事啊?欢迎评论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