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雄是由谁来定义的

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究竟是谁说的?这是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从这段话当中,我们能看出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它不是简单的一个评价的问题。首先在《三国志》当中的就没说过这句话,《三国志》当中只是记载了桥玄对曹操的评价,因为这个人一生比较公平比较清廉,所以大家对他的口碑还觉得不错。平时点评谁,大家都比较信服。

桥玄一见到曹操就跟他讲,说我见了这么多的人,你跟别人不一样。现在天下马上就要大乱了,我觉得拯救苍生的人非你莫属。你自己要好好的干,然后将来有机会你能照顾一下我的妻子儿女,我就把“妻子”托付给你了。这时候的桥玄已经是功成名就六七十岁的人了,他对一个20岁的毛头小伙,能说出这种话,显然是非常看好曹操的。看好曹操的不只桥玄一个人,另外一个著名的学者李瓒也是士林领袖李膺的儿子。专门也评价过他,说曹操这个人非常不一般,四处就推荐他。临死之前交代孩子,我们家跟袁绍家里是亲属,但是我看了这么多人,我对比之下,我觉得曹操比其他人都强,今后你们不要去投袁绍,一定要去投奔曹操,这个人能够安定天下。

你看李瓒的评价,又进了一步,他不仅是对曹操评价很高,而且是跟曹操的直接对手袁绍,进行对比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同一时代当中,袁绍手下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叫何颙。这个人也特别看好曹操,他当时就评价过,说天下即将大乱。我看曹操这个人,将来是个人才,能够安定天下的,非曹操莫属。我们可以看看,曹操在20出头的时候,就有这么多人看好他,说明曹操一定是给大家留下了非常不凡的印象。但是这些人的评价还不够,因为这些人的评价,还不足以左右朝廷对官员的任命,所以曹操还要得到另一个人的评价。这个人谁呢?就是著名的许邵。

许邵这个家族可不是一般人,著名的《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就是这个许家出来的人。他们家虽然不是“四世三公”,但是也是“三世三公”的大家族,在颍川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许邵和许虔这兄弟俩,在当时号称“平舆二龙”。更重要的是他组织的“月旦评”能够影响一个官员的仕途,你想想这是多大的影响力。袁绍这个人平时特别讲究排场,一出来车队马队给我列的整整齐齐的,旗帜给我打好了精神抖擞的,平时要非常的微风。

但是回到老家的时候,马上告诉人旗子都收起来,车给我弄的简单点,分散着进村。这个排场如果让许邵和许虔这兄弟俩看了,给我两句话,我的仕途就受到影响了,所以袁绍“四世三公”也得向他们家低点头卖一个面子。曹操刚刚20出头,得到其他人的评价,对你做官有影响。但是没有那么大,他迫切需要许家兄弟的评价,能给他在仕途当中添上一分重要的履历,所以在桥玄等人的推荐下,曹操也来求借了许邵。

这个具体过程当中,《三国志》没有记载,他压根就没说。没有记载可能有多种原因,第一个是我没听说这事。但第二个是对曹操不利,还是尽量别说为好。第三个是众说纷纭,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结果,所以我也没有记载。但是这个事怎么平白无故的传出来的呢?《三国志》当中没有记载曹操去见许邵这件事情,但是另外两本书当中的却有记载。而且这两本书的记载,确实有重大的反差。我们首先来看《异同杂语》这本书当中的记载,书上讲曹操去见许邵。见了许邵之后,许邵明显对他爱答不理,这种情况下曹操怎么办呢?就不停的磨人家,给个五星好评呗?

结果许邵连续不回答,最后被问急了这才说一句“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听了之后,曹操是大笑。从这段话描述来看,两个并列的语句,肯定是后一句的重要性要比前一句更强烈一些,所以更集中在“奸雄”上。这段话的描述对曹操的形象塑造是非常不利的,接着又补一刀,说曹操大笑。曹操本人对这描述也很满意,你看我就是个“奸雄”。这种说法显然可信度并不高,而且这本书还是笔记类的书,裴松之看到这段话,就把它摘录下来,放到了他对《三国志》的注当中。

《三国演义》曾经叫过《三国志演义》,它是七分真三分假,所以罗贯中很老实,他把《三国志》当中桥玄的评价挪过来,然后又把《三国志》注当中这段话挪了过来。这两个话组合到一起,就变成了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是另一本正式当中,可完全没有这么讲。在《后汉书》当中是这样记载的,曹操还在太学进行学习的时候,专门去拜访许邵,想许邵兄弟给自己做一个评价。去的时候他还非常礼貌,带着一份重礼。结果许邵很不满意他这种做法,你看来就来呗,还带啥东西?我差你这点钱吗?

想来贿赂我了,获得一个好评,我的名声何在?结果曹操就开始威胁许邵。许邵情急之下,只好说出一句“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这句话的重心其实放在“乱世之英雄”上,因为当时所有人都知道,马上会迎来一个乱世。“乱世英雄起四方”能够匡扶天下,当然是这些英雄人物。所以曹操听了之后“大悦”,“大悦”这个词用的就非常高明,它让人觉得曹操是一个很豁达的人。你说我是奸贼也罢英雄也罢,我不在乎。“千秋功过,留与后人平说”这个结果我比较喜欢,同时对我仕途有正面和积极的影响,这就可以了。

所以曹操还是比较满意的,《三国演义》引用这句话,重点放在了“奸雄”,而且曹操还是大喜,显得特别没有深沉特别没有风度。这样一来,在很多读者心目当中,曹操的形象自然又被进一步削弱了。这些是关于曹操是否“奸雄”的点评,但是我们讨论的观点,不在于后世人如何。因为不管后代人怎么评论,对当时的曹操是没有什么影响的,曹操心中最迫切的是在仕途上,得到自己的一个变化。

综合这些历史材料来看,首先我们觉得曹操确实应该是找许邵做了点评。因为这件事情,不仅有人推荐,而且对他的仕途影响非常大。许邵对曹操做出的评价,肯定不是完全正向的。如果是完全正向和积极的评价,陈寿不可能不写到《三国志》当中。因为陈寿31岁的时候,蜀国就被灭掉了,他是在曹魏做官的,他肯定要避讳对曹操的这样一个不利的描述,这点是毋庸置疑的。陈寿在《三国志》当中没有记载非常正常,我不方便说,我不讲就完了。

但是《异同杂语》这个记载,不符合曹操这样的形象,也不符合当时的语境。毕竟是笔记体,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在里面。《后汉书》的记载“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这个评价应该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是我们再往深想了一步,你就会发现这个事情远不是对曹操个人评价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就说许邵许虔二位的评价,真就那么公正吗?不见得。因为当时就有人提出了挑战,比如同时代的蒋济,在《万机论》当中就这样记载,说许邵这个人其实并不公平。比如他当时就过度夸大了樊子昭,而贬低自己家的兄弟许靖。

表面上看我非常公平,自己家亲属我都不推荐,我推荐其他人。实际上,他跟樊子昭个人关系非常好,跟他兄弟许靖的关系没有那么好。而且最重要的是,许靖这个人是个大才非常有才华,就是因为他的评价,迟迟没有施展报负的机会。你看看他公平吗?另外一个人物说的就更深刻了,也是诸葛亮远在东吴的侄子诸葛恪。他给陆逊写了篇文章,叫做《与丞相陆逊书》。在这个文章当中,他专门讲过“自汉末以来,中国士大夫如许子将辈”,这也就是说的是许邵。这些人听风就是雨,对当时的政坛和人物做出很多非常不正确的评价。这种评价能够把小矛盾变成大矛盾,让天下变得更加混乱,所以这帮人绝对不是什么好东西。

而有些人为了刻意扩大矛盾,专门到许邵那里讲了谁谁谁的一些负面言论。三人成虎说得多了,许邵就不断放大这些矛盾,导致天下变得更加混乱。诸葛恪就接近了问题的本相,为什么许邵有这么大能量能影响他人的仕途,能影响天下政坛?您不觉得这件事情非常可疑吗?在两汉时期,中国人选择官员的方式,主要采取察举制。这个察举制其实比贵族世袭制已经进一步了,因为贵族制度你采取的是血源制度,而察举制是在世家大族垄断的基础上,增加了道德品质的考察。但东汉末年的时候,察举制就已经比较流于形式了。

当时都流行举孝廉,你成为孝廉才能进一步去做官。当然了,太学当中的也选一些人才,但更多属于基层的官吏。这个孝廉有多难?一个20万人口以上的郡县,一年就给一个名额。不到20万的人口怎么办呢?两年才给一个名额。全国下来一年只有50多个人,曹操非常幸运,他就处在50多人当中的一个。你以为是曹操多有能力吗?绝对不是,你再有能力,20多万人里比你更出众的人没有吗?你老爹如果不是大司农,管着天下的钱粮,管着天下的税收,有那么大的实权,凭什么轮到你老曹的祖坟冒青烟?把你给选上?

这种情况下,就属于氏族垄断了,但是氏族垄断之后,还需要一个“月旦评”这样一个评价,才能更好的成为官员。点评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颍川许家兄弟点评才有效呢?因为颍川一带是士林领袖集中之地,大量的世家大族都集中在这。集中在这就请来大量的学者,他们一方面垄断了仕途,一方面垄断了知识,同时还垄断了舆论。表面上看是皇帝签字任用官员,但是皇帝在被架空的时候,他就变成了世家大族之间互相的较量和妥协。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在官员选用过程当中,出现这么大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曹操肯定是解决不了了,因为他自己也面临被选择的过程,留给谁来解决呢?留给了曹丕来解决。曹丕就把察举制进一步改变为九品中正制。其实九品中正制度还是容易流于形式,他把董仲舒提出的“以德治国”这件事情,还是比较简单的进行了一些量化。但是他最大的特点什么呢?他是把评价的权利,从地方这些士林领袖收集到中央。这样一来,中央把官员的任免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就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而不能让地方的势力垄断了国家人才的运用。

从这方面,我们也要承认曹丕在国家治理上,走出他重要的一步。但是我们就此也不能否定“月旦评”对中国历史作出的贡献,因为“月旦评”代表了中国最早的舆论监督,而这个舆论监督确实让一些权贵人物的言行,做了些收敛。比如袁绍回家不敢随意铺张浪费一样,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舆论监督的雏形。但是这种监督也有很明显的问题,就是他完全依据于个人的判断,和对个人的职业操守。如果有一些不良的自媒体,发表了一些不合适的言论,确实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一个健康的社会,关键是有选贤任能的一个很好通畅的渠道,让大家能够在法律和公序良俗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的表达。这样才符合历史更好的发展,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世家大族的势力不断被削弱。等到隋朝的时候,才出现了更公平的科举制度,这是我们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重要阶梯。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曹操是个英雄人物,而且是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这也是我们时代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