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分钟时间帮你理清三国演义全脉络,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中国的意义非常重大,不仅好看,还能作为军事教材使用,清朝入关之时,为了普及兵法,派人到中原大量采购三国演义,派发给军中的每一位高级将领,可以说是人手一本。这就是他们的军事教科书。据说,袁崇焕之死,就是满清的皇太极根据《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的情节而设计的一个反间计,明朝的使者中计将假消息带回传递给崇祯皇帝,崇祯皇帝以为袁崇焕通敌,于是将之杀害。虽然后来的迹象可以看出中反间计这件事似乎是子虚乌有的,崇祯杀袁崇焕另有其原因。不过仍然看的出《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军事智慧、斗争谋略的丰富多彩。民间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说法,因为小时候就读水浒让人变得冲动,容易做错事情,而老了再读三国就失去了意义。三国演义这本书一共回,我前后断断续续一共读过超过5遍。书算不得非常长,但要整体读一遍,对于我这样读书慢的人来说,也是非常耗费时间的。从来大家读书都喜欢从头开始读,不读不说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上学的时候,第1课总是非常熟悉的,而后面的就完全不重视了。你对这本书的开头部分的熟悉程度,与你个人的韧劲成反比。因为你每每下定决心这一次要看完,却在开完开头之后再一次选择了放弃。所以,开头越熟,韧劲越差。为了同时也治好我自己的这个坏习惯,我决定以后读书再也不从开头看起。但问题来了,如果不从头开始看起,从哪里看呢?总不能翻开随便哪一页就开始看吧。于是再读过几遍三国演义之后,我决定给这本书划分一下,也就是小学大概4年级开始干的事情吧。下面我把《三国演义》这本书的部分划分列出来。部分划分:-曹操统一北方(孙氏鼎足江东)-刘备据有荆益-樊城之战、夷陵之战-诸葛亮南征北伐-三国归晋曹操从第一回到三十三回,最主要的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故事,当然这里面还包含着董卓、公孙瓒、刘备、孙策等等各路人的事情,但总体而言,可以看作是曹操的奋斗史。在这一部分,曹操可以认为是分量最重主角。刘备三十四回到七十三回,可以看作是刘备的发家史,他从上一部分的男二号,到了这一季中晋升为头号主角,从一个四处流浪没有基业的混混,开始连吴破曹、占据荆州、西入巴蜀,成为足以抗衡曹操的大人物。当然江东的孙吴在前两季虽然也都是重要力量,但第一季被曹操抢尽风头,第二季被刘备抢尽风头,始终只能是配角了。孙策七十四回到八十四回,一直作为配角的孙权不甘寂寞,联合第一季的主角曹操,给与了第二季主角沉重的一击。在这一季中,孙权的光芒有所绽放,盖过刘备。通过这一段时期的打击,很多的英雄人物开始逐渐退场,庞统、关羽、张飞、吕蒙、曹操、黄忠、刘备等等都退出历史舞台。最辉煌的三国历史,应该算是告一段落了。八十五回到一百零四回,可以看作诸葛亮的奋斗史,他在刘备死后,独自支撑蜀国的情形。所谓的南征北伐,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南征是指征讨南蛮,北伐是指伐魏。南征成功了,北伐失败了。最后一部分,是三国时期的落幕,诸葛亮的死,蜀国陷入大乱,这一时段的主角开始姓司马,在上一季中被诸葛亮的锋芒压制之后,司马家族在最后一季中赢来最终的胜利,并给三国时代画上句号。这样的部分划分,是比较笼统的,但是也足以让我们从中看到大概的三国演义的故事框架。下面我还划分了更加细致的段落的划分,足够大家在闲暇的碎片时间中,就把三国演义的一小部分拿出来看一遍。段落划分:-天下大乱-董卓-曹操崛起孙策定江东-张绣、袁术、吕布-衣带诏-刘关张重聚孙权领江东-官渡之战-刘备投荆州-刘备逃亡战-赤壁之战-刘备取荆州-周瑜取荆州-曹操破马超--刘备入蜀-曹孙攻战-刘备平汉中-樊城之战-曹刘内政-夷陵之战-孙刘重修好-南蛮平定战-六出祁山-政归司马-曹孙内政-姜维-邓艾钟会入蜀-三国归晋相信这样的划分,已经做到了比较细致的程度。在地铁的半小时中,都足够大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片段拿出来单独做一次阅读。内容比较多,我就不一一讲解了,挑选几个重要的部分说一下吧。-从董卓的出现,到最后的死亡,正好囊括了董卓的全部。-写了三个人的名字,但实际上,他们都是配角,真正的主角是曹操,他们三个作为这段时期曹操的对手而出现,最后全部被曹操搞定。-是官渡之战,三国的第一大战役。-赤壁之战。这样细致划分之后,相信对于想重看三国演义的人来说,会有更好的选择。再也不用重头开始看书了。也会让大家摆脱“事情很多很杂,一团浆糊,没有头绪”的情况了。感谢大家支持。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了。读历史,思人生,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