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一回,发生在诸葛亮北伐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张郃、司马懿和诸葛亮。原文如下:懿大喜曰:“孔明已退,谁敢追之?”先锋张郃曰:“吾愿往。”懿阻曰:“公性急躁,不可去。”郃曰:“都督出关之时,命吾为先锋;今日正是立功之际,却不用吾,何也?”懿曰:“蜀兵退去,险阻处必有埋伏,须十分仔细,方可追之。”郃曰:“吾已知得,不必挂虑。”懿曰:“公自欲去,莫要追悔。”郃曰:“大丈夫舍身报国,虽万死无恨。”懿曰:“公既坚执要去,可引五千兵先行;却叫魏平引二万马步兵后行,以防埋伏。吾却引三千兵随后策应。”张郃领命,引兵火速望前追赶……郃十分忿怒,挺枪骤马,直取魏延。延挥刀来迎。战不十合,延大败,尽弃衣甲、头盔,匹马引败兵望木门道中而走。张郃杀得性起,又见魏延大败而逃,乃骤马赶来。此时天色昏黑,一声炮响,山上火光冲天,大石乱柴滚将下来,阻截去路。郃大惊曰:“我中计矣!”急回马时,背后已被木石塞满了归路,中间只有一段空地,两边皆是峭壁,郃进退无路。忽一声梆子响,两下万弩齐发,将张郃并百余个部将,皆射死于木门道中。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在上邽大败司马懿后,突然收到李严的来信,称东吴与曹魏暗中勾结,准备偷袭蜀汉。诸葛亮心中疑惑,下令全军撤回汉中。得知诸葛亮撤军后,司马懿打算派人尾随袭击,先锋张郃自告奋勇,提出率兵前往。司马懿认为张郃性情急躁,容易中计,但张郃一再坚持。司马懿无奈,只好让张郃前去追赶。最终,张郃在木门道中了诸葛亮的圈套,中箭而亡。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火光冲天”,意为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势极大。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小说中提到的张郃命丧木门道的情节,与历史记载非常接近。据《三国志张郃传》载:“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不过,张郃之死的真相却远非小说中描述的那么简单。按照小说的描述,司马懿此次对阵诸葛亮,张郃担任的职务是先锋。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张郃的职务却是征西车骑将军,其职务仅次于担任大将军的司马懿,是西北曹魏大军的第二号人物。追击诸葛亮这样的行动,是否需要张郃这样级别的将领亲自前往,这是疑问一。按照小说的描述,追击诸葛亮是张郃主动要求前往的,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张郃却是被迫前去的。据《三国志张郃传》注引《魏略》载:“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张郃认为不宜追击,但司马懿不仅坚持追击,同时还让张郃亲自带队。张郃无奈,只得前往,最终命丧沙场。对于诸葛亮的作战特点,无论是司马懿还是张郃都非常清楚。为了避免与诸葛亮尽信战略决战,司马懿来到西北前线后后一直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为此,他还遭到张郃等坚定的嘲笑。而诸葛亮善于在撤退时设下伏兵,这一点在之前的战斗中已经出现过几次,曹魏将领王双就是因此中计身亡的,这一点司马懿和张郃也非常清楚。故此,张郃的意见是非常可观而正确的,但用兵谨慎的司马懿却一反常态,强令张郃率部追击,这就成了一个巨大的疑问。结合史料来看,张郃之死并非司马懿的失误,而是司马懿精心策划的行动,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军权。曹魏的西北军权一向是由曹氏宗室亲自统领的。最早是夏侯渊,后来是曹真。故此,当司马懿接替曹真来到西北时,其战术曾引起张郃等西北众将的嘲笑。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司马懿不惜借诸葛亮之手除掉了在西北威望最高的名将张郃,这才是张郃阵亡的根本原因。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