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真是假 https://www.sohu.com/a/110057289_119104/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第45回]作者:温骏轩长篇连载,每周更新第45回长坂坡建安十三年(公元年)注定是个不平静的年份。刘表的病故让荆州接下来的走向,变得愈加的复杂。尚无根基之地的刘备,需要思考自己下一步将何去何从;已经坐稳江东之主的孙权,则需要调整他的对荆策略。花开两朵,各表一支,先来看看刘备是怎么选择的。刘表一死,刘备也很彷徨。腹黑的做法是抓住时机,坐上荆州之主的位置,当时很多人建议刘备乘势取了荆州。问题在于刘备在荆州虽然得了不少士民之心,但荆州地方豪强对他的支持率,却远不如当日的徐州。曹操也不再只是个兖州牧,而是天子在手、并吞北方的雄主。强行取了荆州,曹操一旦南下还是会有大量投曹之人。更大的问题是这样做会破坏刘备的人设,要知道刘备这么些年来,每次失败都能东山再起,让所驻之地士民归附,靠的就是自己从不反客为主的仁义形象。这个形象不是不能牺牲,但一定要有足够把握时再做。现下荆州的局面,并不能让刘备下这么大的赌注(日后到取益州,这张脸终还是卖了)。不做荆州之主,那就要跟刘表的继任者维持同盟。从刘备的本意来说,还是希望不介入刘表二子之争,再在荆州新主的支持下与曹操决一死战。始料未及的是,曹操这边还没入南阳,刘琮的降书就已经递过去了,而且是瞒着刘备做的。结果刘备看到曹操大军长驱直入感觉不对劲,派人去荆州城问,刘琮才派章陵人宋忠前往告诉刘备,这个时候曹操的大军都已经到达宛城。刘备当时已经不在新野,而是后撤到了与襄阳隔汉江相望的樊城。说到底,刘备知道自己没有可能在南阳与曹操数十万大军争锋,希望能够与襄阳城互为依托,据险以自守。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保障是非常困难的,若能坚持数月,曹操后方未必不会生变。前面不是说过,公孙康还想过乘机南下争霸中原,包括关中现在也还是军阀林立。就算襄樊二城守不住,荆州也还有足够的纵深逐级抵抗,争取时间。结果刘琮这一降,完全打乱了这个预定的计划,以至于刘备听到真相,气到差点拿刀砍了宋忠。最后还是为了人设忍住,只得怒叹道“卿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你们这些人怎么能这样做事,不早点告诉我(这个决定),现在大祸临头才说,是不是太过分了。生气归生气,刘琮都已经降了,刘备再在樊城坚持变得毫无意义,只能率军南下。启程之时,还是有人劝刘备乘势拿下襄阳,然后裹挟着刘琮和荆州的官吏、军队转移到江陵再图后事。刘备的确是可以这样做的,听闻刘备有走,襄阳城内很多人都出城跟随,不愿意就此归降曹操。最终爱惜人设的刘备还是没这样做,只是在路过襄阳城时,驻马大呼刘琮出来相见,想问个明白。刘琮自知理亏,吓得躲在床上不敢起身。此时的刘备并不指望刘琮还能做什么,叫他出来相见实在是因为临阵被卖,郁闷难平。在刘表墓前拜祭过后,便继续南下了。此时曹操还在宛城,正常情况下刘备有充足的时间赶到江陵。问题是南下的刘备并不是一次正常的行军,沿途加入了太多随之南逃的难民,严重拖慢了行军速度。以至于抵达当阳时,整个队伍已经扩张到十几万人,辎重数千两。行军速度更是降低到一日十余里。刘备从樊城启程后不久,曹操大军也开始从宛城启程直奔襄阳。刘备这边走得慢,曹操的几十万大军移营也快不到哪里。正常情况下,一日三十里是常态。刘备走后,刘琮则持节北上恭迎曹操,与曹操大军相遇于新野。刘备已经快走到当阳了,这也意味着演义中“火烧新野”之役,在历史上并未发生。只是小说家为了增添诸葛亮光环所做的艺术加工。曹操在接到刘琮递上的降书同时,知道了刘备的去向。当即决定让辎重在后面缓行,领先头部队轻装向襄阳进发。抵达襄阳之后,曹操了解到刘备的南下的目标是江陵。江陵作为南郡的郡治,是荆州数一数二的大城,储备了很多军用物资。同时这座位于长江北岸的城市,还是荆州水军的重要基地,停靠有大量船只。为了不让江陵城落在刘备手中,曹操当即又祭出轻骑奔袭的法宝,亲率五千骑兵星夜追击。江陵城对应的是现在的湖北省荆州市,从襄阳前往江陵,地理上相当于纵穿荆山与大洪山(绿林山)之间的汉江通道,以及江汉平原西端。东汉当阳城则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南的掇刀区(不是现在的湖北省当阳县)。其地理位置正处在汉江通道与江汉平原的相接处,与襄阳城的交通距离为公里,约合。曹操入襄阳时,刘备和这十几万人的队伍正在当阳。当阳离江陵的距离还不到里,虽然看起来有十几万之众,但真正的战士不多,一旦曹操的兵马追至将无力抵抗,因此有人建议刘备应火速率军前至江陵。刘备的看法是“夫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做大事一定要以人为本,今天百姓愿意跟着我,我又怎么能忍心弃他们而去。一直以来没有稳定地盘的刘备,算是把“人和”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刘备当时做这个决定,心中应该还是存了一丝幻想的,他认为曹操现在还在南阳境内,按现在的速度行进,有个十几天时间也能挪到江陵。然而刘备还是低估了曹操的行动力,为了能追上刘备,轻骑奔袭的曹操,仅用了一天一夜时间就走完了三百里,在当阳城外的长坂,也就是演义中所说的“长坂坡”追上了刘备的队伍。能被曹操带在身边的,都是最精锐的骑兵。包括曹纯统领的虎豹骑、张辽所率的并州铁骑,以及精选的乌桓骑兵等。呈现出乌合之众的状态的刘备这边,显然无法与之对抗。危急关头,刘备只能再次抛下妻子,带着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跑路。现在问题来了,三国演义中不是说赵云去找阿斗了,难道这一情节是虚构的?并非如此,赵云的确救了阿斗。演义中将赵云定位为刘备的“四弟”并没有夸张。都已经到了长坂坡,自然是要仔细介绍下这位演义中的白袍小将,实际年龄扑朔迷离的“常山赵子龙”了。常山国地处冀州,治所为真定,位于现在的河北省会石家庄北郊。这也让赵云在网上被戏称为“石家庄赵子龙”,以讽刺那些弃历史底蕴而不顾的城市。要是按州属来说赵云当日应该去投袁绍的,尤其袁绍当时的人望那么高。结果赵云却带着从本郡招募的义兵去投了公孙瓒。对于这点公孙瓒也很迷惑,赵云的回答是,我们常山人讨论下来要追随能施仁政的地方,不是因此而疏远袁绍和偏向将军您。从这番回答来说,赵云应该是认定幽州能在刘虞的治理下变成一片乐土,而不看好以下犯上的袁绍。毕竟刘虞的仁义宽厚是出了名的,甚至能被袁绍等诸侯共举为帝。可惜的是公孙瓒很快就和刘虞反目,而幽州亦成为了刀兵之地;幸运的是刘备来了。刘备在“仁”方面的人设没得说,赵云很快就与之成为深交。刘备被公孙瓒派往青州协助田楷时,赵云亦随之出征,帮助刘备统领骑兵。后来赵云借长兄去世的理由请辞回乡,刘备知道这只是表面理由,本质是赵云看出公孙瓒绝不是一个有德之人,这一去就不会回来了。临走时依依惜别,赵云倒也没说公孙瓒不好,只说了一句“终不背德也”。等到刘备兜兜转转,再次回到冀州转投袁绍时,在常山听到消息的赵云,当即南下至邺城与之相会。大喜过望的刘备与之同榻而眠,跟赵云的情义不亚于关、张二人。赵云则瞒着袁绍,秘密帮助刘备在河北招募了数百军士。后来刘备见袁绍大势已去往投刘表时,赵云和他所招募的这支队伍,成为刘备本部兵马的重要组成部分。赵云入荆后为刘备建功,并非始于长坂坡而是在博望坡。当日博望坡一战,赵云俘虏了夏侯惇部下将领夏侯兰。这个夏侯兰虽也姓夏侯,但跟夏侯惇和曹操却不是亲戚,而是赵云的常山老乡,从小就很熟悉。遂被赵云招降,因熟悉律法被刘备任命为军中负责执法的“军正”。只是估计因为受姓氏所累,罗贯中在演义中改写了夏侯兰的命运,让张飞在博望坡把他给一枪刺死,将本属于赵云的功劳送给了张飞。赵云只是向刘备推荐了夏侯兰,说明了他的长处,并没有把他留在身边壮大自己的力量。这样做即是出于公心,也是出于对刘备的忠心。刘备更是非常相信赵云为人。在曹操追兵已至,刘备仓皇出逃的情况下,赵云却突然不见了。当时有人看到赵云往北走了,就报告刘备说赵云去投曹操。刘备当场就拔出手戟朝打小报告的人扔了过去,说“子龙不弃我走也”。刘备在三国中并不是第一个丢手戟的人,董卓、孙策、典韦等人都扔过,而罗贯中在演义中给刘备配的兵器是“双股剑”,给人的感觉又是一个忠厚文者的形象。其实刘备还是很能打的,最初为人所赏识也是因为他的武勇。双股剑又称鸳鸯剑,并不是汉代的兵器,更不能用于马上作战。要是以这个情节来艺术加工,倒是可以让刘备用戟。只是演义中已经给好几个武将安排用戟了,用戟的话跟刘备的人设又不相符,因此便设计了个即可展现武人之气,又不拖累文者形象的双股剑。刘备的这一手戟扔出去不是想真的要杀人,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相信赵云。而那个打小报告的人,也很快看到赵云怀抱着阿斗,护着甘夫人回来了。史书的描述是“倾之,云至”,意思是一会赵云就回来了。这不仅证明了赵云的忠诚,还说明赵云并没有时间如演义中描述的那样: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尽管无论从体力还是时间上,都没有可能做到那些传奇,但赵云敢孤身回到乱军中抢回主母与少主,绝对配得上刘备后来给他的那句评价——“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这里要说一下刘备的妻室子女情况。甘夫人是刘备屯驻小沛时取的妾室,与糜竺的妹妹糜夫人,是唯一留下姓氏的两位夫人,亦都被用到了演义中。鉴于刘备前前后后入驻小沛数次,并不清楚到底是哪一次纳的。史书记载刘备“数丧嫡室”,常以甘夫人代为主持家务。这个“丧”即有丢失的意思,也有丧命的意思。考虑到包括糜夫人在内的正室夫人,后来都没有再见诸史端,应该都在入荆之前因战乱或者疾病消失。而从甘夫人每每只是代为主持家务,迟迟没有扶正来看,她的出身不会太高。从历史记录来看,甘夫人很可能在乱军中受了伤,在被赵云寻回后很快还是离开了人世,被就地安葬于南郡地面,没能跟随刘备退往江夏。阿斗是此前一年,甘夫人为刘备所生。母以子贵,刘备称帝后追谥甘夫人为“皇思夫人”,夷陵之战虽败,却也寻回了她的灵柩。及至刘禅登基,又追谥甘夫人为“昭烈皇后”,对比那些在战乱中散失的刘备夫人,命算是很好的了。刘备生阿斗的时候已经四十七岁,显然这不应该是他第一个孩子。关于刘备在生阿斗之前到底有没有儿子,又到底有几个,一直没有明确的记录。不管有没有,入荆州之前都已经和那些嫡夫人一样散失了。由于没有了子嗣,刘备在入荆州之后,在刘禅出生之前收了个姓寇的孩子做养子,取名“刘封”。刘封的亲生父亲为长沙郡罗县的县侯,母家为西汉景帝时所策长沙王的后裔,由此来说也算是有刘氏血统。刘备选刘封为继承人,除了这个少年武力过人看着招人喜欢,更有为自己留后手的用意。欲成大事者,在这类事情上做选择,是一定要看背景和资源的。长沙郡是荆南四郡的核心,通过这一举动与当地豪强建立关系,一旦自己不为江北士族所见容,还能在荆南有个退路。此外由于是老来得了阿斗这一个亲儿子,刘备在长坂坡上并没有舍得摔。除了刘封这个养子、刘禅这个亲子以外,刘备溃败长坂坡时最起码还有两个女儿随军。只是赵云便再是忠勇,单枪匹马也只能护得阿斗和甘夫人冲出重围。这两个女儿,随即和百姓辎重一起落入曹军手中,更具体说是落入虎豹骑主将曹纯手中。不过倒也不用担心两个女儿受辱,刘备虽然是曹操的敌人,但也算是有功名在身。两个女儿后来分别嫁给了曹纯的两个儿子。曹纯的父亲跟曹操的父亲是堂兄弟,这样算起来刘备还算是跟曹家结了亲。这种事情当日张飞就做过。刘备反出许都驻军于小沛时。张飞有一次出去探听敌情,行至曹操的老家谯县。结果看到个夏侯渊的十三四岁的侄女出城拾柴,就给带了回来。问明身世后知道是良家女子,遂娶之为妻。后来生下来的两个女儿,还先后成为了刘禅的皇后。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投降蜀汉时,刘禅曾指着自己儿子说,这也是夏侯氏的后代,对这个大舅子特别厚待。乱世中女子的命运尤为悲惨,能被显贵人家娶为正妻,算是个非常好的归宿。既然赵子龙单骑救主是真,那么张翼德长坂坡喝退曹操是不是真的呢?这件事也是真的。为了保护刘备后撤,张飞领二十骑断后,史书原文就是“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操兵无敢近者”。至于生生把曹操身边部将夏侯杰吓死这事,大家就看过算过了。长坂坡一战,还催生出一个经典故事,那就是徐庶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本来已经跟刘备跑了出来,和诸葛亮在一起。老母却是陷在了曹军阵中,事母至孝的徐庶闻知之后方寸大乱,只得含泪告别刘备入了曹营。与之一起归降曹操的,还有当日和诸葛亮、徐庶一起在襄阳读书的颍川人石韬。至于“心在汉”一说,倒也不是说一点根据没有。20年后诸葛亮北伐时,听说两人的官职都不太高,也就相当于太守一级。还感叹魏国是不是谋士太多了,连他们两个都得不到重用(虽然诸葛亮当日是说二人的能力可以做到太守、刺史)。由此的确可以认为徐庶在曹操那没有尽力,最起码没有像很多人那样,靠着对旧主的了解反戈一击去谋取功名。说了这么半天,有没有感觉漏了一个人。对了,关羽去哪了?赵云不会叛变,忠义无双的关二爷就更不会了。关羽并不在长坂坡,不要认为刘备对现下的窘境就没有一点预案。当时在樊城出发南下江陵时,刘备就兵分两路。一路为由刘备亲领,由陆路南下;另一路由关羽统领,由水路沿汉水南下。事实上,关羽所走的水路带的才是刘备的家底。历史记载,关羽当时带着的是隶属荆州水军的数百艘船。考虑到刘备要依托水路补给拱卫襄阳城,刘表将南阳前线的水军交给刘备统领并不意外。这部分家底完全没有遭遇损失,后来诸葛亮在说服孙权时,提到刘备这边“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其中大部应该都是由关羽保存下来的。而且水路更易转运物资,刘备本身的辎重势必是交由关羽带往江陵。被曹操截夺的数千辆车财物,更多是随行官民所携带。从长坂坡逃出生天的刘备,面临一个路线选择问题。到底是继续赶往江陵,还是另谋出路,正在这个关键时刻,鲁肃出现了。-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