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出场时间最少的武将,只出场1次却留下

三国时代,是指古代东汉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关于三国的时代的起点,史学界目前还存在分歧,一种意见认为,三国时代起始于公元年黄巾大起义,因为从这一年开始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三国时代的起点是公元年,因为在这一年,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在曹丕逼迫下退位,从法理角度而言东汉至此才算真正结束。至于三国的终点则意见较为一致,以公元年,西晋灭东吴,三国归晋为止。三国时代的众多历史人物中,武将无疑是最让人瞩目的一个焦点群体。这是因为三国时期连年征战,各国之间巍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战事不断,为武将们提供了极好的展示才华的舞台。三国时期的众多名将,大都早已被人们耳熟能详。忠义勇猛的关羽,刚烈剽悍的张飞,武艺高强的吕布,潇洒倜傥的周瑜,已经成为古代史上一个个永恒的经典形象。人们之所以熟悉他们,是因为无论《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给予了他们浓墨重彩的大篇幅描写,出场时间和频率都非常高。不过,三国时代还有一位出场时间最少的盖世名将,只出场一次却留下千古英名,后世好评如潮。他就是西晋初期名将马隆。史书对马隆的记载极为简略,惜墨如金,连他的生卒年月都未写明,他在三国历史中前后仅仅出场一次。三国时代,西北的陇西陇右一带,一直是众多游牧部族聚居之地,鲜卑、羌人、氐人等长期盘踞在这里。蜀汉曾经与曹魏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拉锯战,是诸葛亮与姜维北伐之战的重要战区。蜀国灭亡后,这里重归沉寂。由于曹魏和西晋的统治中心都在中原关中,因此这里的游牧部族逐渐强大起来。西晋建立后,鲜卑人在陇西凉州一带迅速崛起,鲜卑酋长秃发树机能,谋勇兼备,深孚众望,他统一西北凉州一带,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总数将近十万人,完全具备了同西晋角逐的实力,野心勃勃想要开疆辟土,企图夺占关中地区,甚至还有吞并西晋之意。泰始六年(年),秃发树机能悍然起兵造反,大举进攻西晋。司马炎闻讯,立即调集重兵前去围剿。谁知平叛之战一打就是好几年,鲜卑骑兵悍勇无匹,屡次击败西晋军队,西晋大将杨欣、胡烈牵弘、苏愉先后被阵斩,大将石鉴、汝阴王司马俊大败而还,整个西北地区几乎全部沦陷,晋武帝司马炎惶惶不可终日,一筹莫展。危急时刻,名不见经传的西晋武将马隆主动请缨,要求前去平定秃发树机能叛乱。他的要求只有一条:从西晋军中挑选勇士,让他全权指挥,“丑虏何足灭哉”。朝廷大臣都不以为然,认为“隆小将妄说,不可听也”。马隆却胸有成竹,他为了对付彪悍善战的鲜卑骑兵,做了充足准备。一是多备强弓硬弩,挑选的士兵也必须人人都是能“引弩三十六钧、弓四钧”的神箭手。另外他还组建针对性极强的车营,制作数百辆偏厢车,作战时士兵依托战车开弓放箭,有效抵御骑兵冲击,扎营时以战车为壁垒,行军时以战车为运输工具,承载粮草辎重。马隆就这样带着这三千人奔赴西北前线,一走就是几个月,期间多次与朝廷失去联系,晋武帝忧心忡忡以为马隆很可能全军覆没。几个月后,马隆捷报传来,大获全胜,“前后诛杀及降附者以万计”,秃发树机能也被阵斩,陇西凉州一带被彻底平定。马隆打完这一仗后,被晋武帝分为东羌校尉,驻守陇西,此后史书中就再也不见他的记载。后世对他好评如潮,《晋书》称“马隆、孟观虽出贫贱,勋济甚大”,唐朝宰相房玄龄称赞他“孝兴之智勇,玄威之武艺,灭丑虏于河西,制凶酋于硜北”。李世民盛赞他“马隆西伐,王濬南征,师不延时,獯虏削迹,兵无血刃,扬越为墟。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北宋宰相曾公亮称赞他“隆以步卒三千,案八阵图,转战千里,破者机能数万骑之众,以复凉州”,留下“千古最知兵者”的英名。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