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有一对父子兵,父亲为刘备力战而亡,儿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https://m.39.net/disease/a_5469129.html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发生在夷陵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淳于丹、傅彤和陆逊。原文如下:(淳于)丹令众军鼓噪而入。蜀营内傅彤引军杀出,挺枪直取淳于丹;丹敌不住,拨马便回。忽然喊声大震,一彪军拦住去路:为首大将赵融。丹夺路而走,折兵大半,正走之间,山后一彪蛮兵拦住:为首番将沙摩柯。丹死战得脱,背后三路军赶来。比及离营五里,吴军徐盛、丁奉二人两下杀来,蜀兵退去,救了淳于丹回营。丹带箭入见陆逊请罪。逊曰:“非汝之过也。吾欲试敌人之虚实耳。破蜀之计,吾已定矣。”徐盛、丁奉曰:“蜀兵势大,难以破之,空自损兵折将耳。”逊笑曰:“吾这条计,但瞒不过诸葛亮耳。天幸此人不在,使我成大功也。”遂集大小将士听令:使朱然于水路进兵,来日午后东南风大作,用船装载茅草,依计而行;韩当引一军攻江北岸,周泰引一军攻江南岸,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黄焰硝,各带火种,各执枪刀,一齐而上,但到蜀营,顺风举火;蜀兵四十屯,只烧二十屯,每间一屯烧一屯。各军预带干粮,不许暂退,昼夜追袭,只擒了刘备方止。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面对刘备连营七百里的重大失误,陆逊想出破敌之策。为了早总攻之前试探一下蜀军的反应,陆逊故意派将领淳于丹率领五千兵马前去攻击蜀军江南第四营。结果淳于丹先后遭到蜀将傅彤、赵融、沙摩柯等人的阻击,幸好陆逊事先安排了徐盛、丁奉和周泰接应,这才使得淳于丹脱险。经过这次试探,陆逊对蜀军的防御部署已是了如指掌,当夜便有了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夷陵大胜。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徐盛和丁奉口中的“损兵折将”,意为军士和将领都遭到损失,形容打了败仗。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无名氏《千里独行》第三折中的“俺如今领兵与他交战,丞相也枉则损兵折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败刘备,这是历史的真实,此役也被称为夷陵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小说也是按照相关的历史记载加工并改编,从而成为《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情节之一。不过,作者在改编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个错误:误将历史中真实存在的蜀汉将领傅肜错写成了傅彤。这个人物的出场时间也很短,刚刚露面不久就战死沙场。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被小说写错名字的蜀汉将领傅肜。关于傅肜的历史记载,散见于《三国志先主传》及《三国志杨戏传》当中。根据这些记载得知,傅肜原本是义阳人氏,与蜀汉另一名将魏延是同乡,早年经历不详。第一次出现在史料时已是刘备军中的别督,奉命与刘备一起参与夷陵之战,并在刘备惨败撤退时壮烈殉国。傅肜阵亡前的话语铿锵有力,其非常悲壮。当时,傅肜为掩护刘备撤退陷入吴军重围,身边将士全部战死,只剩下他一人。吴军将士让他投降,傅肜高声喝道:“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然后力战而死。按照《三国志杨戏传》的记载,傅肜有个儿子名叫傅佥,在蜀汉后期担任关中都督。蜀汉亡国之际,傅佥奉命镇守关城,抗击邓艾和钟会。与父亲一样,面对强敌,傅佥力战不退,直至战死。父子两代都为蜀汉帝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们的事迹也被后人所缅怀。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5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