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濮阳之战
濮阳之战发生于建安五年(公元年),在曹操与吕布的战争中,曹军围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不克的非决定性战役。此战虽没有取得胜利,但对曹操而言,挫败吕布军队的锐气,夺取了濮阳这座由吕布把守的城市,为之后曹军战胜吕布,歼灭吕布势力打下了基础。正是从濮阳之战起,曹操才真正走上了诸侯之路。在此之后,他以兖州为根基,选择蚕食,从一个县、一个郡开始,哪里有机会,就向哪里用兵,最终在袁绍整合完河北之后,曹操也占据了兖州、徐州、豫州、司隶大部,拥有了抗衡袁绍的底气,最终战而胜之。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3、潼关之战
潼关之战发生于建安十六年(公元年),曹操率军攻打关中的马超、韩遂领导的联军,双方争夺潼关。联军以逸待劳,深沟高垒不战,曹操屡攻不下,进退两难。最后曹操使用许褚的计谋,火烧联军屯粮处,大败联军。潼关之战是曹操消灭关中联军的关键一战,也是曹操从军事上的挫折变为政治上的转机,为他后来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4、合肥之战
合肥之战发生于建安十九年(公元年),孙权亲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张辽、李典率军七千人御之。张辽率八百精锐攻打吴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孙权窘迫中逃往山顶,凭借长戟自卫,张辽则大喊:“你的胆气有余而勇力不足吗?我的兵马只有八百人,而你拥有十万人,你为什么不能来试试看?”孙权不敢应战。张辽多次呼喊“孙权在哪里?”后来张辽在乱军中见到了孙权的车盖,便策马追击,直到孙权的护卫军前来迎战,才将张辽击退。此战对吴军造成了巨大的震撼,使其在之后的撤退过程中遭受重大损失。
5、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发生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年),是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中,刘备亲率精兵与夏侯渊、徐晃等将领激战,最终夏侯渊被黄忠斩杀,正是史上有名的“定军斩夏侯”,曹操亲自前来也未能挽回败局。此战的胜利使得刘备占据了汉中这一战略要地,巩固了益州根据地,为其之后的称王开拓了重要路线。
6、荆州之战
荆州之战发生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年),关羽率领荆州军攻打曹仁、徐晃等将领所率的曹军。此战中,关羽采取水淹七军的战术,大败曹军,威震华夏。然而关羽的胜利并未持续太久,吕蒙趁机占领了荆州,使得关羽进退失据,最终被东吴军队擒杀。此战的胜利使得东吴势力进一步扩大到荆州地区,为其之后的三分天下巩固了基础。
7、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发生于章武元年(公元年),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率军攻打东吴。陆逊被任命为大都督,率军迎敌。双方在夷陵(今湖北宜昌)相遇,发生激战。此战中,陆逊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等待时机。刘备求胜心切,率军深入林中安营扎寨,陆逊趁机采用火攻战术,大败蜀军。此战的胜利使得孙权巩固了江南地区,并与魏国展开了长期的对抗。
8、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发生于建安五年(公元年),袁绍率领冀、青、幽、并四州兵马数十万来攻许昌。曹操率军进驻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迎敌。曹操采用许褚、徐晃为先锋大破颜良、文丑等将领所率的军队。随后曹操亲自率军夜袭乌巢成功烧毁了袁绍军的粮草,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对曹操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其后来建立曹魏政权的重要基础之一。
9、江东统一战
江东统一战是中国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的一场战争,发生于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年)——建安元年(公元年)。当时,孙坚已经去世,而孙策在袁术手下效力,但孙策并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外加袁术心胸狭隘、多疑善变,于是孙策决定自立门户。孙策以手上的传国玉玺为代价,从袁术那里换来了六千士兵,假借助袁术攻打刘繇为借口,带着兵马走出袁术大营。此后,孙策又获得好友周瑜的帮助,其势力不断增大,并且在短期内就将江东的诸割据势力消灭,为日后孙吴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0、北方统一战
曹操统一北方之战,是指初平二年(公元年)至建安十三年(公元年),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腾、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