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意见不喜勿喷。我本人几乎都听过这几位评书大师的所有作品,不太认可单田芳评书,1.地方口音太浓重,2.文化素质不高,体现在用词太单调,匮乏。3.嗓音差,气短。4.不风趣幽默。详细解释一下:普通话不如刘兰芳、袁阔成,用词也不如这两位丰富多彩,嗓音是说书里最差的,嘶哑不清亮,而且气短。幽默不如袁阔成,如:袁阔成描绘曹操奸诈吃瘪很是精彩可乐。关口不如刘兰芳,如:形容人物长相穿着能一口气干脆利落交代清清楚楚。用词太单调,体现得就那么几句口头语,都听腻了。单田芳说书语调个人感觉像混社会的。呵呵。唯一突出的就是评书产量大,就凭这点来说对评书的贡献相对也就大些吧。评论基本都是70后,都没听过真正的评书!是那种在席棚子里,坐长条板凳!不请自来!现在媒体时代,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广播,电视听到了单田芳,袁阔城,刘兰芳等等!只是听热闹!70后对评书发展一知半解!如果要让40.50后评论来说。自抗战胜利后,解放初期,就天津姜存瑞而言,刘利福老先生的评书百听不厌!尤其是姜老先生的《三国演义》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穿戴打扮,穿古装!战袍!铠甲描写得淋漓尽致!解放初期袁阔成到天津当时20出头,特地去书场听姜先生的三国演义!直至袁阔成成名后,每当有人称赞他的三国演义!他都客气地说天津有一位师爷级的姜老先生!他说的三国演义才是最好的!刘利福老先生的《英雄谱》《北洋风云》在京津一带独一无二!和相声一样!年轻人只知道郭德纲,姜昆!对于相声发展史根本不懂!对于常氏相声,张寿臣,马三立等老一代宗师!了解甚少!这些对相声发展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大师们是我们后人永远敬仰的!非单田芳莫属。百听不厌!但我不否定袁阔成先生,遗憾的是袁先生除三国外很少有上乘佳作存世。而单先生的评书几乎篇篇精彩段段传神。一张嘴可演千军万马,一张嘴就是一场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的大戏。用不同的声音塑造五行八作老少男女美丑忠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如此功力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全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各电视台、广播电台,几乎都在反复播放单老的评书,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人们特别是上点年纪的人拿着评书机、收音机在听单老的评书。足以说明其火的程度。我认为非单田芳莫属!!首先从直观的感觉上听了单老的评书别人的评书听不进去了。我相信这不是我个人的感觉,好多人都是这样。单老的评书有亲和力,独特的公鸭嗓音吐字清晰,风格幽默风趣。我从小喜欢听评书最早听的是刘兰芳的《彭马辽东老汉王》后来听得刘兰芳的《岳飞传》等等后来迷上了听袁老的《三国演义》感觉袁老的评书要超过刘兰芳先生,当时我还在上小学,不知道为什么很喜欢袁老的评书。现在想想,刘老的评书技法上已经无可挑剔了,例如模仿马蹄的声音,模仿战场上人喊马嘶都是惟妙惟肖。但是袁老的评书胜在具体详实。当时我还没有看过三国演义原文,只看过好多遍连环画。袁老评书一下子给我补充了好多,让三国整个丰满了起来。在这个时候听过一次单老的评书,当时觉得嗓音嘶哑,土里土气的不好听,听了一次就不听了。当时觉得袁老的评书最好主要是显得有文化讲得详尽合理。接着又听了田连元的水浒传和在电视里看的电视评书。一开始觉得声情并茂还有动作加成十分精彩,但是听着听着慢慢地听不下去了。到了小学高年级听了王玥波的等等几个新人的评书一直没有找到当年听刘老袁老的评书那样吸引的感觉。突然有一天听到了单老的《白眉大侠》。徐良的金丝大环刀有也想有一把;徐良的暗器我也想练练;徐良的武功单老的一个“俏”字一下点了睛。还有房书安点的“烧卖”听着很好吃,什么都是“素菜过油的”“溜肉段”等等吧让作为吃货的我心驰神往。特别是溜肉段,应该是个东北菜,我们还一直没有想知道是什么味道。所以顿时觉得没有比白眉大侠更好听的书了。直到后来听了三侠五义。单老的评书武侠的最好听的当属三侠五义,长袍书最好听的当属隋唐演义一百五十回版,近代的评书最好的当属乱世枭雄。单老的评书最通人情世故。他不是胜在技法,也不是胜在详尽。而是胜在合情合理一个老人一生的社会体验,适当地融入了评书。别人的评书如果比作是白水浓茶,单老评书就是老酒入口辛辣回味悠长。老梁说的好如果你觉得茶的味道苦那还是因为你不够成熟,能让成年人上瘾的东西一定不是甜得发腻的。单田芳之后再无单田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