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除了复姓有多少三字名字的人是

单名的传统自周代时期就流传下来了,其中虽不乏双名,但基本上还是以单名居多,汉朝独尊儒术后,更是以单名为尊,可是世间万物都有例外,在三国时期中的双名者也是有不少的。当然,少数民族的名字不列,如胡车儿、阿会喃、兀突骨、彻里吉、沙摩柯等。

双名者的演义描写和正史记载。黄承彦。演义:诸葛亮岳父,南郡大名士蔡讽女婿,荆州著名学者,曾做主将女儿黄氏嫁于当时声名未显的诸葛亮,后在陆逊被困八阵图时救援其出阵,在书中是一个世外高人般的隐士。

正史:黄承彦在历史上却有其人,除了救陆逊出八阵图外,其余事迹和正史差不多,但其女黄月英正史无名,月英二字最早出自于评书,相传其相貌奇丑,但聪慧过人,协助诸葛亮制作出木牛流马等机械,是有名的贤内助。

吕伯奢。演义:曹操之父曹嵩的故人好友,在曹操逃出长安后,和陈宫一起来到吕伯奢家,受到吕家热情招待,可曹操疑心吕家要杀自己,于是砍死吕伯奢,此事之后,陈宫深感曹操的残暴多疑,为日后反水投靠吕布做了铺垫。

正史:吕伯奢原为曹操故人,在离开董卓身边后,曹操途径吕伯奢家,恰好吕伯奢不在,五个儿子与其宾客留宿曹操,但夜间有暗杀曹操的嫌疑,被曹操手刃数人后离去,并留下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一句,后被演义演绎为“宁教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的名言。

曹安民。演义:曹操侄子,在宛城之战时与堂兄曹昂、大将典韦一起战死。曹丕所著《典论》里将曹安民和曹子脩(曹昂的字)一起记载,所以安民二字应该是曹安民的字,但名不详。

蒋义渠。演义和正史大致相同,为袁绍部下将领,在官渡大败后,袁绍只率八百骑仓皇逃走,来到了蒋义渠帐营之中,已经是惊弓之鸟的袁绍以性命相托于蒋义渠,在其保护下,袁绍才得以安全回到河北,一说义渠为字,可能是袁绍部将蒋奇。

睦元进、韩莒子、吕威璜。演义和正史大致相同,为河北大将淳于琼手下都尉,与淳于琼日夜饮酒而误事,导致乌巢失守,淳于琼被割去耳鼻,赶回袁绍处羞辱袁绍,睦元进被杀,其余二人被擒,正史中二人都在混战中被斩杀了。

严白虎。演义:自号东吴德王,占领吴郡,在孙策下江东时与会稽王朗合兵阻挡孙策,后严白虎被董袭所杀,将头颅献给孙策,王朗败走,孙策平定吴郡、会稽,初定江东。

正史:为吴郡豪族,在孙策下江东时占据吴郡和白虎山等地,后其弟严舆所杀,严白虎请降,依旧性命不保。一说严白虎原名严虎,白虎二字为盘踞于白虎山的旗号。

裴元绍。演义:黄巾军将领,在张角被杀,起义失败后,与周仓一起盘踞于卧牛山为王,后因想强夺赵云马匹,一回合就被赵云刺死了。正史中并无记载裴元绍其人。

东汉工部侍郎王子服、昭信将军吴子兰。演义:衣带诏事件,两人与国舅董承、西凉太守马腾合谋谋杀曹操,但事情败露,三族被灭。正史:与演义一样,但王子服应为偏将军王服,字子由,吴子兰应为议郎吴硕。

傅士仁。演义:关羽部下大将,随其镇守荆州,与麋芳交情颇深,两人因为受到关羽责难,趁关羽北伐之时献出荆州给吕蒙,直接导致了关羽被杀。

正史:记载其名为士仁,荆州公安守将,关羽北伐时被吴名士虞翻说服而开城投降,与麋芳一起投靠江东。

邢道荣。演义:零陵太守刘度麾下武将,善使开山大斧,与张飞也能斗上几回,后被埋伏在路旁的赵云生擒,用计从诸葛亮处脱身,但计谋被看破,邢道荣与刘度子刘贤伏击刘备失败,邢道荣被赵云刺杀,刘贤被擒,刘度投降。正史中并无此人,乃原创人物。

尹大目。演义:曹魏殿中校尉,和大将军曹爽私交甚好,司马懿发动高平陵后,令尹大目持书去劝降还在外玩乐的曹爽,说服曹爽投降,害其被夷三族。

正史:曹爽死后,尹大目时常有为其报仇之意,在文钦发动淮南之变时,尹大目作为使者去文钦阵营劝降,却暗中告诫司马师将死的消息,可文钦不听,尹大目大哭而回,自此下落不明。

除以上之外,三国演义中的双名者还有:刘备叔父刘元起、曹爽从弟曹文叔,曹文叔之妻夏侯令女、蔡琰之夫卫仲道等等,至于司马懿之妻张春华、关羽之女关银屏、曹丕之妻郭女王者,要么就是民间传说、评书,要么就是小名,也就不在讨论之中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