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的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的。入仕后,他被蜀后刘禅最值得信赖的宦官黄浩排斥。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作郎。晚年,他多次被贬,多次受到批评。经过十年的艰辛,他完成了纪传体史学的伟大《三国志》。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本书分别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北魏的《魏书》混淆,三本书在北宋合并成书。
南北朝时期,由于陈寿《三国志》的叙事相当简短,南宋文帝刘义龙下令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笔记,即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笔记。裴松之的笔记多达32万字,仅比《三国志》正文少4万多字。可以说,材料丰富,努力工作,引用经典,增加新闻,补充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极大地丰富了后人对三国历史的理解。
然后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是最流行的说法。小学生都知道罗贯中写了《三国演义》。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根据上述《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经过艺术加工创作,形成了《三国演义》。据了解,最早的出版物是明朝嘉靖元年(年)出版的,被称为嘉靖本,题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排。
然而,罗贯中最初的三国演义后来后来逐渐失传。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三国演义》实际上是清人毛纶和毛宗岗父子改写的《三国演义》。毛氏父子模仿金圣叹删改《水浒传》的做法,得到《三国演义》的古版,删改了罗贯中的原版,并在章回之间写了批语,题为《圣叹外书》和《声山别集》,并伪造金圣叹序列在卷首,名为《第一才子书》。这是本书,取代了罗贯中的流行。
毛书《三国演义》的情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有增删,还有整改、修改文字、改变诗歌。与原来相比,尊重刘抑曹的正统观念和命运观念明显加强,表现技巧和文字修饰也有所提高。
最后总结:
1.陈寿和裴松之分别写了史书三国志和三国志注;
2.元末明初,罗贯中结合史书和唐宋说书人的材料,写了罗本三国演义;
3.清初,毛氏父子在罗本三国演义上进行了修改、润色和点评,成为今天我们广为人知的评本三国演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