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
有关赵云的分析研究有很多,综合分析研究赵云的相关著作,我们对赵云形象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向。
第一种研究方向,立足于《三国演义》或《三国志》文本,分析赵云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赵云是唯一符合罗贯中理想武将的人选,是小说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武将,着力将其刻画为智勇兼备的武将、忠心事主的榜样,品德修养的模范,同时,也存在着忽略艺术真实,个性不够的明显缺陷。
《三国志》中赵云的形象,虽有显赫功绩,却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并由此认为后世小说家将赵云塑造成一个武艺高强、谦虚谨慎,品德高尚的形象是无可非议的。我们应该注意小说与史实的差异,并从小说研究中跳出来,从历史视角分析赵云所处的境地,较为清晰的展现出赵云形象演变之初的状况。通过小说或史籍进行研究,分析赵云在小说中的文学形象和史籍中的历史形象。
第二种研究方向,揭示赵云形象演变的过程。
研究者开始冲破单个文本的束缚,文史对照,深入挖掘《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赵云形象的差异。指出历史上的赵云与文学中的赵云有着较大的差异,进而分析赵云是塑造蜀汉完美战将的唯一人选,并将罗贯中对赵云夸大渲染的情节与史籍中对照,认为赵云的英勇无敌主要是虚构出来的。
根据《三国志》及《三国演义》中记载的事例,认为历史上赵云官职过低,未得到应有的待遇,但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后人的赞颂,小说中的完美形象似乎是在为历史上遭受的不公打抱不平。
文史对照的深度分析,有利于探究赵云形象的演变过程,但仅仅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