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三国演义下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

(一)辩证的战争描写艺术。

即将军事行动视作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三国演义》的主要描写对象、主要内容、主要场景以及主要篇幅都是战争。全书写到大小战役和战斗有上百次,是一部战争的史诗。作者显然对中国古代军事学做过深入研究,其对战争的描写符合战争的一般规律,所以有人称之为古代战争小说。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和现代毛泽东的军事思想都受到过其启示。

1.重战前准备,轻军事行动实施过程。作者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是以战前准备工作为主,而战争的过程,实际上只是战前准备的实施。甚至可以说,战争的结局,在战前就已经注定。

(1)战前的政治外交活动是战事的重点。(2)重战事的周密计划部署。

2.多写人物而少写场面。

有的中国古代战争小说,动辄写到“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乍看不忍释卷,但一旦读过,便无再看二遍的兴趣。《三国演义》不象这类作品,能令人反复阅读。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写了人,而每个人都是个世界,能令人反复体味。如年轻时和年老时对张飞关羽的认识恐怕就会完全不同。作者把握住了人物性格,准确地处理好了人物与战争之间的关系,因此一而再,再而三的阅读,仍可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故而趣味盎然。(1)性格推动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冲突的自然结果,是性格碰撞的火花。而如果违反了这一原则,势必荒谬不堪。作者恰恰把握住了这一原则,每次军事行动国,都带上了指挥官个人的印记。(2)在战争中写人。战争是人际关系冲突的最高和最激烈形式。因此,在战争中,也最容易逼了出人物的性格。如果平时性格特色不明显,在此际,便难以隐匿,只能跳脱出来。

3.详主动者胜利者,略被动者失败者。

这样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主动者胜利者是先采取行动的一方,而对方往往是被动应付。因此可以说,一时战局如何演变,主要操控在先采取行动的一方。这样写,可以使读者对战局的发展,了然与胸,不会一盆浆糊。

4.张驰相间,曲折尽致的节奏。

作品在写到战争时,往往变幻莫测。

5.主次互衬,各擅其妙。

作者在描写时,不是只一味追求写好军事行动本身,而是对一些连带情节和相关事件,也下了相当大的力所描写,使其成为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

6.大笔纵横与精雕细刻的结合。

作者能把战争放在广阔的背景下着墨,充分地揭示战局变化的因果关系,同时也不忽视细部的刻划,如刮骨疗毒的描写。这样,读者在阅读中既有对全局的把握,又能有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

总的说来,《三国演义》战争描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在写人。战场上的对抗归根到底是人的对抗,是双方指挥人员军事思想的较量。还有作者善用悬念,组织波澜的高超之处,也值得细细体会。

(二)语言特色。

1.语言的通俗化和文学化。

作品主要是吸取文言传统,同时又吸收民间语言,冶铸成“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书面语言,很富表现力。

2.注意语言的渲染功能。

即往往不是通过直接对对象的描写,而是对相关事件或场面的描写中,间接地表现出对象的特征。

3.刻划人物重造型力和表现力。

造型堪称是形神皆备,可尊为典范。往往几字,惟妙惟肖。

4.人物语言的性格化。

曹操吐语,无不含诈;孔明言谈,处处有智;张飞口吻,豪莽不羁;关公出言,包藏傲骨。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

1.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作者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首先,《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便通过相貌的描写来展现了人物性格,其次,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

2.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

综观《三国演义》,作者特意布置了诸多对比情节,用来烘托英雄人物伟岸神情。《三国演义》中,对比方式是一种主要的塑造手段。有时候在人物言语中给予对比;有时是在激烈的战争、矛盾中进行对比;有时是一个画面中的两个人物行为的对照。

.借助次要人物来陪衬、烘托主要人物形象

毛宗岗评价《三国演义》时,说它“有以宾衬主之妙”。所谓以宾衬主,表现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就是陪衬、烘托的手法。用次要人物渲染主要角色,着墨虽是在配角上,实际落点却在主角,这在《三国演义》中是用来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明显特点。

4.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使用最独特的手法就是通过艺术的夸张,刻画出更为深刻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张飞形象的刻画大量地使用了夸张手法。另一种夸张手法则是使用虚构的故事情节对人物进行夸张想象,像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刻画就大量地使用了虚构夸张的情节因素,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五丈禳星等在史实中都是不存在的。

(四)结构宏伟复杂而又严谨精巧。

作品记述了近百年的历史,描写了数百个人物的活动,既写了军事斗争,又写了政治、外交斗争。

全书以吴蜀魏三国的矛盾为主线,以蜀国的人物事件为中心,以描写战争为重点,按时间顺序,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三大高潮串联起各种斗争和各个统治集团的活动,作到了首尾呼应。

全书结构不仅严谨紧凑,而且精巧灵动。主要手法有:作品主要记战争,也间叙家庭琐事,做到张弛有致;记述事件往往从揭示主题出发,做到有虚有实;有直叙顺叙,也有补叙插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