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很爱看小人书,那时候得到的小人书的途径非常有限,都是去一些大一点的邻居家中借的,我父亲偶尔也给我买几本。一本小人书在那时候都不便宜,可能要一两毛钱吧,多少钱我今天真的是记不起来了。不过现在听说有些人在专门收藏小人书,五六十年代的,看品相,成套的话,一般价值比较高,八十年代以后的小人书价值较低。具体倒是没有去调查过,小人书,连环画,满满的都在童年留下了快乐的痕迹。
爷爷非常喜欢《隋唐演义》,一有空就坐下来,边卷烟叶,边搓草绳,那时候老家还种植一部分烟叶,这烟叶摘下来之后就要用草绳晾晒,一边就给我们一群小朋友开讲《隋唐演义》,每个小朋友还有一个外号,你是“薛刚”,你是“樊梨花”,你是“罗成”,爷爷慢慢的跟我们讲着讲着,我们对《隋唐演义》印象也就越来越深刻。这《隋唐演义》呢,小人书就特别多,于是,就非常留意去搜集《隋唐演义》的小人书,以致于到了五年级的样子,我进了县城的图书馆,只看到一个小角落里面有一些小人书,心理还在不断鄙视,这样一个地方,小人书都没有几本,怎么能够叫做图书馆呢。
慢慢的长大了,才发现《隋唐演义》,好像普及程度,受欢迎程度远远不如《水浒传》呢,和《三国演义》这些更是不能比。曾经我心目中的那些英雄人物,薛仁贵,薛丁山,罗成,秦琼,程咬金等等,统统被关羽,诸葛亮,曹操等轻易击败。如果不是偶尔在出租车车上听到一些司机师傅在听单田芳老师的评书《隋唐演义》,我都快忘记了有《隋唐演义》这本书了。环顾四围,也好少看见同学,朋友他们讨论《隋唐演义》,为什么同样是章回体小说,《隋唐演义》的地位远远逊色于《水浒传》呢,和《三国演义》更是压根没有的比。小编仔细的想了一下,觉得有如下几个原因。
《隋唐演义》太注重武将的作用,而对于谋略方面实在是描写的太少,好像英雄个人能力永远就能直接解决问题。罗成,罗艺,薛仁贵这些,除非生病,或者就是被敌人暗算等,几乎就是无人能敌。特别是李元霸,后面为什么要给他来个雷击呢,就是因为把他的武力写的太高了,这个bug已经无法修补了,没有人能够正面打败他了,一直让他杀下去,这小说没有办法写了。又例如罗成家的罗家枪法,过于开挂,所以后面只得给罗通设计个盘肠大战。每个英雄,都是有多少武力,兵器是什么,铠甲是什么,坐骑是什么,这些,固然是优点,但是人物也就被固定了,犹如游戏中的人物一样,只不过有些人能够升级,有些人就升级不了。
今天的人群,更多人更喜欢谋略,单纯意义上的武力一统江湖,那还不如去游戏中弄两把。而《水浒传》,尤其是《三国演义》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非常注意谋略。环环相扣,很多计谋,你是越读越有味道,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有一定迁移力。
人物的刻画上面,《隋唐演义》也比较单薄,武则天你看看,在《薛刚反唐》中被描写的成了个什么样子,正面的能力上面完全不足,而李显,李旦这些在历史上面完全是能力比较欠缺的皇帝,在演义中完全反了过来描写。整个《隋唐演义》,很多人物的描写很历史事实相差的太远,弘扬的某些价值观也让人觉得不能接受。
但是,上面我们分析《隋唐演义》,都是拿它和《水浒传》,《三国演义》比较,《隋唐演义》为大众耳熟能详,这是不能否认的,因为和他比较的小说过于伟大,《隋唐演义》一样非常成功,它语言比较通俗晓畅,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读完让儿时的你都有一个英雄梦,仗剑走天涯,犹如玩游戏一样,演义能够走得这么成功,比《水浒传》,《三国演义》差点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