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为何以《演义》为名,而不是名之以《三国群英传》《三国传奇》或《三国故事》等等诸如此类?实在是作者认为“义”字才是重点。“义”就是人文情怀,父慈子孝兄弟同心夫妻恩爱之“情义”,事君报国之“忠义”,“士为知己者死”之“仗义”,忧天下苍生之“仁义”等等,芸芸众生,各有各的“义”,每个人都是为了各自的“情怀”而活着。而在社会凋敝民生艰难的时代,生存都是问题,仍然坚持自己的情怀不随波逐流的人则难能可贵!所谓“荣华诚可贵,富贵价更高,若为情怀故,二者皆可抛”。
古人以义字当头大汉四百年,国泰民安,文化繁荣,军事强大。自文景以来的“仁义”治国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文人志士们,生在大汉,成长在大汉,对大汉的认同感深入骨髓。用现在的话说,他们都有很深的“爱国”情怀。比如荀彧杨修崔琰之流,虽然为曹操做事,但是内心深处仍然坚持认为自己是汉臣,而不是曹操的家臣。曹操中原大势已定,随便找个理由,他们也就“光荣退休”了。所以,在那些深怀“爱国情怀”的文人志士眼里,曹操和何进董卓之流一样,都是大汉的窃贼。尤其是曹操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更是为从小读圣贤书的文人志士们不耻。列如陈宫,宁死不事曹操。同样的,从书中所述我们看到,诸葛亮就是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人,和曹操根本不是一路人。
诸葛亮假想图诸葛亮不是豪强世族,也非天下名士,只是个草根读书人,曹操称之为“诸葛村夫”。诸葛亮能隐居在卧龙岗,衣食无忧,不受战乱纷扰,因其叔父为刘表旧识,也是托刘表的庇护。所以说诸葛受汉刘之恩,若反助曹行篡汉之事,是为不义之举。诸葛爱国情怀,报国之志,乃是希望大汉“仁义”治国的理念能够延续,刘氏之恩亦能报答。然而,观天下豪杰,能举事者,汉刘一脉仅有刘表刘备刘璋尚存,刘表优柔寡断,刘璋胸无大志。三者之中,唯有刘备胸怀大志,有谋断,更能爱民如子,践行“仁义”之理念。
电视剧里的刘备曹操与刘备,就性格来说。曹操多疑,连“梦中杀人”这事都能干出来,能看透曹操内心想法的人除了司马懿基本上都被杀光了。然而,犹如司马懿之才,不在诸葛之下,曹操在世之时也只能隐忍不发,诸葛若投曹操也必不被信任。刘备草根出身,常与人“食同锅塌同眠”,更有容人之量。若无容人之量,多猜忌之心,诸葛之才,不能尽情发挥矣。曹操雄才大略,刘备所不能及,何况中原乃汉之根基,能人异士良多,诸葛若投曹操,只能是锦上添花,不若与刘备之雪中送炭,更能得以重用。
电视剧里的曹操综上所说,诸葛选刘备,其一是读书人的“爱国情怀”,即所谓“正统性”。其二,刘备之“仁义”治国理念与诸葛相符。其三,选刘备,才能被重用,最大发挥自己的才能。而这三条,曹操都不具备。话说历史上曹操是否实行的仁政我不太清楚,但是在这部书里去没有体现。关于刘备的“仁义”,三国以后曹魏灭蜀及至司马家一统归晋,及至后世,而天下百姓都以刘备为“仁义”的化身,未必就是“空穴来风”。确切的说,大汉的“仁政”是后世王朝治国的楷模,百姓歌颂刘备和诸葛亮,也许是希望每个统治者都像刘备一样“爱民如子”,诸葛一样“仁义”无限吧。多么美好的愿望!而今,却有一些人,认为“仁义”者皆是虚伪,那是因为你生在太平盛世,不知“仁义”的珍贵而已。
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诸葛安在时,曹魏以中原之强盛之地,不能攻克蜀汉之“穷乡僻壤”,反而屡屡被“诸葛村夫”出祁山教训。须知,三国之时,蜀国人口不过百万,而曹魏人口是蜀国的五倍。可见诸葛亮的厉害之处,“卧龙”之称,绝非浪得虚名。只可惜的是,天下大势,非人力所能及也。
《三国演义》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每个有情有义的人物不论地位大小都配有赞词,足见罗贯中先生的文士之“情怀”也。本文就以此赞结束吧:“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三国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