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出现与存在,是一种属于社会的文化现象,在我的认知之中,我的父辈、我、我的下一代,都有过关于自身偶像的谈论。对于我来说,偶像就是我的梦想,偶像就是我想成为的样子。
在想起了这个标题的同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三个形象:第一个是现实当中的周恩来;第二个是故事当中的诸葛亮;第三个是神话当中的孙悟空。
在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的年代,我的偶像是孙悟空,对于我来说,孙悟空并不是一个具象的存在,他的形象到底是一只猴子、齐天大圣、唐僧的徒弟、斗战胜佛……,对我来说都不重要,我想要成为孙悟空一样的存在——这个概念源自于“挑战”,“玉帝”与“佛祖”,已经是“西游记元宇宙”当中至高无上的存在了,但是孙悟空并没有因为自己只是下界石猴就甘于平凡,而是通过自身的学习、修炼,一直在不停地向更高层级挑战!或许,小时候的我把孙悟空当偶像,是因为太想拥有和他一样的本领以及和他一样的狂傲了吧。
在听袁阔成播讲的评书《三国演义》的年代,我的偶像是诸葛亮。关于这个事情,我还和我的父亲聊过,我的父亲是四十年代的人,他告诉我,他小时候的偶像一直是关羽。不知道为什么,在评书中的三国人物当中,我一直对关羽、赵云这样的武将没什么感觉,我一直认为谋天下局,绝不会依赖于一将之力。把诸葛亮当作偶像,是因为喜欢他“天下第一智者”的气质与气度,应该就是因为诸葛亮吧,我一直把自己定义成一个“辅佐型”的人,在事业上,我没有什么野心,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去做“老大”,能够贡献自己的智慧,我觉得就已经很快乐了。
长得更大一些了,能够自己读书并且能够接触图书馆一类的获得书籍的渠道了,我看了很多关于周恩来总理的书。之后,也向老师和长辈们请教了一些他们记忆中的周总理到底是怎样的存在。了解的越多,就越觉得我应该周总理才是我心中的真正的偶像,他的严谨、睿智、朴素、无私……,虽然我知道我永远无法企及到周总理的境界,但是有这样的偶像,才能够一直鞭策着我,让我清楚“无论自己做了什么,我也还不入流、还什么都不是,还应该继续去努力”。
如今的我,已经开始步入中老年的范畴了,但是当我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我发现偶像的力量对于我依然存在。即便早就过了“做梦”的年纪,但是儿时的梦想——成为偶像那样的人——依旧让我在想起的时候觉得动力十足。
在几十年的人生当中,我也有过其他很喜欢的各类明星,也曾经称呼他们为“偶像”,但那只是一种对于他们在自身专业领域成就的尊重,比如我希望自己可以像王杰一样唱歌,希望自己可以像弗格森一样执教一支球队,希望自己可以像司马翎一样写出传世的武侠小说,希望自己可以……,但这些,都是很局部的专业尊敬,是说我想要在某些专业达到怎样的水平高度,而不是说我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