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四大名著等通俗文学作品,当时的作

北京手足癣医院那个好 http://m.39.net/news/a_8877571.html

古代人创作“四大名著”这样的作品,到底能不能从中获利呢?

如果能知道古代这一类别的书籍到底是如何编纂、发行,作何用途,就能知道这样的作品背后是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的。

通俗小说等文学作品在最初是如何诞生并发行的?

我们今天看到的“四大名著”,其评选范围是古典白话文通俗小说,在“讲史”、“侠义”、“神魔”、“世情”这四个大类中写得最好的代表,就是所谓的“四大名著”。

其评选不是一成不变的,《红楼梦》诞生之后,其水准超过了《金瓶梅》,所以才取代了原来《金瓶梅》的位置,成为“四大名著”之一。

但是,这些作品都是“通俗小说”。

通俗小说以“市场”为导向,它追求传播度和读者的接受程度,以“盈利”为目的。

就像今天的“网络小说”一样,要根据读者的喜好来编写,而不是全凭作者的“自嗨”式创作。

《三国演义》在编写之初,书商做过社会调研,发现一般去茶馆、酒楼等地方听书的人都是一些市井百姓,所以适合用口语白话来讲故事。

而这些人又以“男性”居多,所以更喜欢战争题材的故事,那么“三国”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于是书商将流传下来的三国故事拣选、集结,形成一个“逻辑自洽”的完整故事,将其卖给一些茶馆、酒肆等场所的说书人,以此盈利。

没错,这些小说一开始不是用来给普通人读的,而是类似“话本”一样给说书人看的,参考清朝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其风格和此类似。

而编写者一般为“书商”,这就涉及到了古代图书的出版问题。

古时候不像现在,印刷技术非常发达,不说雕版一类的印刷,就是“活字印刷”的成本也很高,所以一般贫苦人家都是抄书,买不起印刷的作品。

而除了官府有专门的“印刷出版”机构之外,还有一些藏书楼也做这样的事情。藏书楼里面有很多孤本,其目的不是为了“藏”,而是为了“整理”、“传播”。

只不过整理、印刷等工作比较繁琐,很多藏书楼的作品直到失火焚毁了都来不及出版。

而除了这些机构之外,市井中的“书商”其实就担任着“出版社”的功用,这一现象在近代的时候依然如此。

这些书商会观察社会的兴趣爱好以及一些成名的作家,然后去搜集一些民众感兴趣的故事、诗集等等来印刷、出版,以此盈利。

而一些作者,尤其是通俗文学的作者,他们和书商、酒肆、茶馆、剧场等等出版机构、演出场所甚至艺人都比较熟识,甚至其中一些人本身就是戏剧班子背后的老板,比如写了《闲情偶寄》的李渔就养着一个戏班,带着他们各处演出。

所以,像李渔这种有戏班子的,如果自己能写戏曲,那就会省下不少经费;而那些为了吸引顾客的酒肆、茶馆等地,也会雇佣说书人来讲书,那就会向书商购买话本。

而书商为了盈利,就会和作者打好关系,能第一时间拿到作品,出版之后卖出去换钱。

这种通俗文学符合这样一个市场运行模式,各方其实都是以“盈利”为目的。

即使是后来的《红楼梦》,也是如此,作为通俗小说必须要去关照市场,只不过这本书和作者都命途多舛而已,并不是说它就不追求经济效益。

通俗小说的集结成册,背后有着一种非常明显的趋势

今天所能见到的“四大名著”一类的作品,其实很多都不是最开始的原样。

比如《三国演义》看到的版本就不是罗贯中的原版,而是毛纶、毛宗岗父子整理后的版本,删减了很多,也增加了很多,就像明代杨慎的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清朝给放在卷首的。

其实不仅仅是“四大名著”是如此而来的,很多通俗小说都是这样,比如《隋唐演义》就是清代人褚人获整理的,目前流行的是“四雪草堂本”。偏向话本的《三侠五义》也被俞樾扩充、整理为《七侠五义》的小说形式。

这反应了宋元明清等朝代通俗文学的一个重要趋势,那就是“案头文学”的兴起。

之前提到过,最开始的通俗小说不是给普通百姓读的,而是给一些说书艺人看的,更类似于“话本”,需要在特定场合进行演出。

但是,随着经济逐渐富足,技术也不断进步,书籍的成本也就开始下降,很多人都能买得起印刷作品了。

那么,既然能自己去阅读小说,为什么还要花钱去听书呢?

买一本书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想看几遍就看几遍,这样不是更划算吗?

所以,很多通俗文学的作品开始和说书人的“话本”分开了,更为适合一个人的阅读,所以被称为“案头文学”,即摆放在书桌上的文学作品。

还有很多戏曲都呈现出这样的趋势,比如像《王粲登楼》等等戏剧作品,其文学性很强,用于演出就很乏味,更适合直接阅读剧本,而不是粉墨登台。

这样一来,通俗文学等就省去了酒楼、茶肆等地方的流通环节,直接变成了书商、作者以及读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其运营模式也有了调整。

《红楼梦》之所以和其它三本不太一样,原因就在这里,《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西游记》都是从“话本”等形式整理出来的小说,而《红楼梦》从诞生起就是“案头文学”,不用来演绎和讲述,只用来阅读。

这些小说作者很多人都是非常富有的。

比如《三侠五义》的作者石玉昆,本身还是一个讲书人,出入于王公府邸,每次演出需先拿出至少二十两银子才会开口讲书,之后还有打赏、酬劳等等。

这种情况近代依然如此,比如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其代表作就是《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等,甚至当时夸张到,如果哪个书店要倒闭了,只要去找张恨水求一部小说出版,立刻就能起死回生。

所以说,这种“通俗小说”等文学作品是非常容易获利的,如果有哪个人能提供优质作品,那绝对是各大书商、酒楼、茶肆、剧院等地的“座上宾”,很少有像“曹雪芹”那么凄苦的境况。

父亲被晋朝冤杀,儿子却成为忠臣,嵇康父子诠释了何为名士风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