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说:“每个人都以为我是那个活下来的人,其实我不是,活下来的是我弟弟,那个淹死的人是我。”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与汉献帝,表面上看是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去的两个人。他们一个幽居于深宫大院,一个躬耕于南阳山野;一个是傀儡皇帝,一个是当世名臣;一个被曹操软禁,一个追随刘备。
但实际上,他们可能是同一个人。
诸葛亮和汉献帝乃是同年出生,同年去世,都是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再还有诸葛亮一届布衣,刘备三兄弟凭什么要沐浴更衣前去拜访,而且是三顾茅庐?反观诸葛亮那边,却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连门童都显得高人一等,缺乏礼数。
如果摆放的是汉献帝那就很合理了,刘备兄弟是臣子,面见皇帝自然要恭敬,遵守礼数。而茅庐童子是天子近侍,代天子传话,自然有着傲气,更有必要先折煞一下臣子们的气焰。
类似的疑问还有很多,比如诸葛亮明明是平民,为何敢自称卧龙?明明是乡野村夫,又为何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还拿出了《隆中对》?最关键是在刘备去世的时候,为何对诸葛亮说“汝可取而代之”?
如果诸葛亮是汉献帝,那么这一切都变得非常合理了。汉献帝是帝王,自然能称龙;汉献帝本就聪明睿智,加上作为天子,坐天下之中,观英雄成败,自然对天下形势有着很深的研究;汉献帝是汉室之主,这天下本来就是他的,刘备自然可以说“汝可取而代之”。
甚至于后来诸葛亮北伐中的诸多神奇表现,都能用他是汉献帝这一身份来解释。比如空城计吓退司马懿,那是因为司马懿见到了真正的汉献帝;而王司徒被诸葛亮怼下马,则是因为遇到了旧主,羞愧难当。对于王朗来说,这根本不是一场舌战,是大汉天子在三军阵前训斥自己
当然,这里有个最为关键的疑点,那就是汉献帝是如何变成诸葛亮的?关于这一点,其实也能找到一个比较符合逻辑的解释,那就是衣带诏事件。建安五年,车骑将军董承接汉献帝密诏;联合刘备等人,秘密诛杀曹操,解救汉献帝。这份密诏是汉献帝用鲜血写出,并缝在衣带中,秘密交付给董承的,所以称之为衣带诏。
而关于衣带诏的结局,无论正史还是小说中,都是失败了的。董承等人被诛杀,刘备出逃。但如果汉献帝就是诸葛亮,那么就说明当初的衣带诏事件其实是成功了的。虽然董承等人身死,但他们的血没有白流,汉献帝成功逃了出来。这也解释了当初刘备在征张鲁时,马超为何三言两语就被劝降归了刘备。
因为马超的父亲马腾,当初也是衣带诏事件的参与者之一。换句话讲,马超是站在汉献帝这边的,当他知道诸葛亮就是自己父亲拼死相护汉献帝时,自然会选择归顺。
所以衣带诏事件的最终结果,就是汉献帝成功逃离了许昌。当然曹操自然不能说汉献帝逃走了,于是便弄了个假的汉献帝,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对自己的这番危机公关显然是比较满意的,所以他后来吹牛说,要是没有他,这天下不知道要冒出来多少个皇帝诸侯。
“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也正是因为曹操弄了个假的汉献帝出来,导致出逃的汉献帝不敢贸然公开身份。毕竟他势单力薄,身边更没有值得信任的人。如果此时跳出来,且不说别人信不信他,甚至还会被各路诸侯当作吉祥物,再度争抢,届时又是一个傀儡。就算有人会接纳他,也会被指责冒充汉献帝,成为众矢之的,遭到讨伐。
所以,在拥有绝对自保的实力之前,汉献帝选择隐藏身份,静观其变。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这也是“卧龙”的寓意。那么汉献帝为何会来到荆州,并且成为诸葛亮呢?
当时纵观天下诸侯,荆州刘表算是唯一有实力帮助汉献帝,而且值得他信任的人。毕竟刘表是刘姓宗室,同时又坐拥荆襄九郡。所以,在刘表的安排下,汉献帝刘协变成了南阳隐士诸葛亮。
后来刘表去世,荆州大势已去,汉献帝失去了靠山,更失去了复兴汉室的资本,此时他只能寄希望于刘备,于是便有了后面的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表面上诸葛亮是出山辅佐刘备,实际却是刘备在为诸葛亮南征北战。所以我们看到,刘备集团中,一般都是刘备在外带兵,诸葛亮坐镇中军,毕竟哪能有天子上战场的。
原本如此正常发展下去,刘备匡扶汉室之时,便是诸葛亮恢复身份,登基之日。但是,谁都没想到,曹操去世之后,接班的曹丕直接让汉献帝退位,自己称帝了。这下诸葛亮的处境就变得十分尴尬,自己奋斗一生的汉朝就这样被灭掉了。如果想要复兴汉室,那就需要立起一个新的汉朝,以正统身份去继续对抗曹魏。
但是,此时诸葛亮依旧不便暴露身份,毕竟他说自己是汉献帝,不仅没多少人会相信,还会影响刘备集团的团结。毕竟大部分人都是将他当作军师诸葛亮,而不是汉献帝。
所以我们看到,刘备称帝之前,先是下属们集体劝进,但是刘备没有答应,毕竟要有汉献帝在那,他还没表态,不敢僭越。而等到诸葛亮说了一大堆之后,刘备立马就答应登基了。
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先主於是即帝位
最终,为了顾全大局,刘备称帝了,将汉朝延续了下去,而汉献帝则是继续做着诸葛亮。这也能解释刘备驾崩之后,诸葛亮为何一直都在坚持北伐,毕竟那是祖宗基业,必须光复不可。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懿可能在其中就扮演了一个卧底的角色。因为司马懿的叔叔是水镜先生司马徽,他曾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应该是知道诸葛亮真实身份的。所以在诸葛亮北伐过程中,对司马懿各种放水,目的就是要把司马懿推上高位,最后里应外合,覆灭曹魏。
后来,司马懿果然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成功颠覆了曹魏。只可惜,七星灯灭,油尽灯枯,诸葛亮没能等到那个时候。诸葛亮死了以后,假的汉献帝自然也没有了价值,于是便被曹家人给除掉了。同时由于诸葛亮去世了,司马懿没了效忠的人,于是这天下便成了司马家的了。
当然了,这仅仅只是一个关于《三国演义》的脑洞。历史上诸葛亮与汉献帝是同一个人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脑洞中所谓的那些巧合疑点,其实都不能当作绝对的论证依据。
比如诸葛亮和汉献帝生卒年相同这件事儿,更多的只是一个巧合。汉朝那么多人,有两个生卒年相同的人并不奇怪。而且他们只是年份相同,月份日子这些具体时间却相差甚远,足有半年之久。至于空城计吓退司马懿,阵前喷死王司徒,那都是小说桥段,历史上并不存在。至于《隆中对》这样的战略计划,在当时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奇的观点。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历史上关于诸葛亮的来历,其实是有着明确记载的。诸葛亮虽然躬耕南阳,但却不是正儿八经的农夫。人家乃是隐居名士,在当地还是颇有些名声的,算不上凭空出现。就算汉献帝真的逃出了许昌,也很难去以诸葛亮的身份行走于世间。
如果汉献帝变成了诸葛亮,那么真正的诸葛亮又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