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通过描写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争霸之事,体现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真理。读完全书,细细思量,最吸引我的还是书中的人物。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正如《隆中对》中所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孙权据有江东且已历三世。刘备凭何能与他们争强?
除了一个大汉皇叔的身份,他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罢了。凭什么能让百姓归心,人才为他所用?原因只在“人心”二字:因为他对百姓好,宁日行十里也不弃百姓于不顾;因为他待手下好,思贤若渴礼贤下士,三顾茅庐就是最好的证明。诸葛亮和其他诸将为他尽忠,一切皆因他的仁爱守礼。
相较刘备,我更喜欢诸葛亮,他羽扇纶巾,八尺男儿,仅二十七岁就拥有安邦定国之才。
三国中的诸葛亮实在是一个让人无法不着迷的人物。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谋划天下、舌战群儒、巧借东风、平定荆益、七擒孟获??
自他在这本书中出现,他所成就的每一件事都可被千古传诵。更难得的是他的守信,刘备“三顾茅庐”后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他尽心竭力辅佐刘备兴复汉室、三分天下。
他出山时曾说待功成之后必当归隐,但直至五丈原丢了性命时仍在为当年出山时承诺的目标而努力。他有大智慧,有坚定的追求,所以我分外敬重他。
白居易赞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虽然他没有成功扭转三国归晋的结局,但他已成功走入我的内心。
平心而论,其实我并不大喜欢关羽其人,他的傲慢,他的自视清高,都让我无法从内心欣赏这个被万人景仰的关公。
但他可以为了兄弟之谊放弃高官厚禄,过五关斩六将,只为和兄弟并肩作战。他也能为了以前的恩义,冒着砍头的危险,华容道义释曹操。在我心中,他就是“忠义”的化身。
三国中的人物各有千秋,这段传奇让无数人沉醉其中。而我们现在的社会更需要明理之人:能搀扶摔倒的老人,能诚实守信地做人做事,能挺身而出保护弱小……读书明理,就是这个意思。
名师点评:作者围绕《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来写感想,简明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写“读书明理”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因为几个凝练的小标题而显得脉络清晰,清楚、具体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所思所感。
好的题目是成功的一半。读后感的题目还可以采用正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
“正标题+副标题”的形式虽难度较大,但新颖且引人注目,同学们可以尝试一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