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大IP下,《风起陇西》讲的是魏蜀谍战的事。一开始就点明了陈恭是“蜀谍”的人设。他先在荀诩推荐下入职蜀汉谍报机关(司闻曹),且文武双全,独自领兵作战也没啥问题。隐伏过程中救了魏国太守郭刚的性命,2人成为刎颈之交。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他传递的信息被藏匿在蜀国的魏谍“烛龙”截获,使北伐受挫。之前传出的所有信息都让蜀军取得了胜利,而唯独最紧要的一条出了错,使诸葛亮的决策出现偏差,失了街亭,无功而返。
陈恭被追究为第一责任人:认定为与暗藏在蜀汉的魏谍同谋,发出假信息,遂派荀诩去刺杀陈恭。曹魏也查出中枢有奸细在泄露情报。此外,蜀国的军机大事都被“烛龙”掌控:包括陈恭的身份和荀诩的清除行动。
确定陈恭是忠臣后,荀诩想经过2人的通力合作,查明藏在司闻曹里的曹魏奸细,确保庙堂安全。于是从这里引出一条情节,“谁才是真正的魏谍?”
在三国,挖出本势力奸细的方法大概有:笼络、胁迫及大义。诱惑主要是面向普通人,胁迫是对付怕死鬼。大义,则是最难搞的那一类。比如陈恭,就属于为了大义:匡扶汉室。
就好比《三国演义》中最典型的:张松送地图。刘备并未给他什么好处,也不存在有胁迫。就是张松自己想给益州找个新主人。先送曹操不搭理他;途径荆州,在诸葛亮的安排下,受了一顿精心安排的款待,遂起了反意,投了皇叔。
——原文是:“但举兵西向,则霸业可定,汉室可兴矣。”话说回来。张松这样的,就是觉得跟着刘璋没什么前景,主动投诚,而且动机极其强烈,其根源在于1:有怨气。2、重情义。
二是《演义》里的美人计。其动机是貂蝉为报养育之恩,晚上跑到后花园叹气,主动想为王允解困。而其精彩的表现,诠释了央视版《演义》里的那一句:“为报答司徒大义深恩,愿舍这如花似玉身。”
三是因仇成间的。曹操夺得宛城,收了邹夫人。邹夫人明里答应,却轻描淡写地来了一句:“只恐(张)绣有疑,久居城中不利。”结果把曹操给整懵了:“但请夫人到营中同住。”由此,就有了张绣夜里来劫营,曹操折了儿子、侄儿和典韦的桥段。
四是从工作类别来看,间谍又分“候”和“校事”。前者相当于“主动”间谍。主要安排在敌人内部,刺探信息、清除重吏等等。后者相当于“被动”间谍。安插于本方的核心区域,肃清奸细,确保及时纠错等等。
这个负责本方防间的纠错人员,就属于《演义》里描述得概略,而在《风起陇西》里出现的新挖掘。如董卓得了貂蝉之后与吕布发生矛盾,李儒劝到:一女子而已,索性赠予温侯。只不过董太师并未听劝,反而讽刺道:你的爱姬,舍得给么?
五是死间。例如:《演义》里最精彩的一个桥段。诸葛亮北伐祁山,魏将邓文来投。他说:司马懿重用秦朗,贬了自己的官,因为职场不公,遂来降汉。
刚好此时秦朗到营前叫骂,郑文就主动请战,不一合便把秦朗斩于马下。回营后正准备邀功呢,结果丞相呵呵一笑说:我见过秦朗,你最好如实交代。郑文只好和盘招出:自己是司马懿派来诈降的,方才杀掉的是假冒的秦朗。
事毕,诸葛亮和众将解释:司马懿是何等人物,拜将一定是个人才,秦朗如此轻松地被杀掉,只能说明郑文的问题很大。于是大家恍然大悟,纷纷称赞丞相明断。《三国志》里也有“死间”的描述,而且还办成了。
《后主传》:郭脩被姜维所擒,投降蜀汉。在成都还生活了一段时间,居然初心不改,最后在开春大宴上觅得机会刺杀了蜀相费祎。最后曹芳下诏谓为“舍生取义”的楷模,和《史记》里的介子、荆轲齐名了。
像三国那样的战乱年代,谍战本该是个大话题。《三国演义》没有专业分类,《三国志》就可能只有只言片语了。今人不能通过史书来领略前人的智慧博弈。好在《风起陇西》,从特工这个角度为历史找回了正确的演绎方式。
史料才是三国文化取之不竭的情节宝藏。而自年“辫子剧”开始,把“史有考据”丢进垃圾桶,让“无脑脑洞”成为主流。这岂不是典型的“舍美玉而求顽石”?难道都要像新三国那样用“办公室阴谋或宫斗”来评价君王级别的格局吗?
六、从情报传递方式来看。《风起陇西》对三国也有“有考据”的新挖掘。例如:通过传统的驿站方式传送信息。增添了音光、袖箭、密语等符合常理的方式创新。
事实上烛龙更改情报,其考据就是《演义》里家喻户晓的故事。曹操与马超长安对峙。在料定西凉军内部存在相互猜忌的问题后,给韩遂送去一封“修改多次”的信件。引起马超生疑,诱使敌人产生了内乱。
这就好比给女朋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