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94版与10版三国演义的画面语言

北京看湿疹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890894.html

匈牙利的学者贝拉·巴拉兹曾说过:

“随着电影的出现,我们不仅亲眼看到了一种新艺术的发展,而且看到了一种新的感受能力,一种新的理解能力和一种新的文化在群众中发展”。

其认为影视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和文化,极大地发展了人的感受能力,而造成这种原因的重要因素即是影视所带有的视听语言,可以更加直接的刺激受众。

文学属于一种书面样态,是想象的艺术,其感官刺激是间接的,必须经过人脑的图像化去感悟,但影视则完全属于视听的艺术,因此视听语言作为其表达方式,是极为重要的。由此来看,分析一部影视剧的视听语言,有着重要意义。

对比94版与10版《三国演义》的画面语言呈现,两者有何不同?

版与10版画面语言呈现

文字传播与画面传播有着不同却又相似的传播过程,文字传播需要受众在脑海中进行思考转化,本质上是一种想象与再加工。而画面传播则不尽然,其有着文字传播所不具备的直接性,能够浅显易懂的被受众所理解,直达内心。

因此,对于影视剧来说,画面语言的呈现尤为关键,是其是否能够被受众所接受的重要因素,对于《三国演义》的影视改编,同样需要经历将文字转化为画面语言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必然是受许多外部因素影响的。

因此,94版与10版所呈现的画面语言有着其各自的优劣与差异。

首先来看94版的画面语言。

94版在“忠实原著”的拍摄理念下,画面表现更加注重写实,追求直观印象下的真实感。

作为一部反映真实历史演义的电视剧,94版的画面并没有很多“花里胡哨”的镜头,给予观众最直接的画面感受便是朴素,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94版之最共耗资1.7亿元,其中近1亿元用于建设拍摄基地。其中内景搭建了长66米、宽25米的“魏王宫”,长米、宽25米、高10米的“荆州府堂”和“董卓府”;拍摄赤壁之战时,外景在太湖边建造了27条古战船,其中曹操座舰长30米、宽10米,甲板上有三层楼,屹立于太湖之上无疑也是一个庞然大物。

这些场景布置很好地展示了剧中想要表现的群雄逐鹿的恢宏气势,给予了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尽管时隔二十余年,但以当下的审美来看,94版的人物造型和服饰依然很有特点,并不显得老套落伍,总体来看保留了简约与真实的特色,十分符合三国时代特性。

94版的造型指导是当时国内唯一的一级电视剧服装设计师赵庆霞,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设计工作,其花费大量时间走访了《三国演义》书中描绘的原址。

参观三国题材相关的博物馆,整合文献资料,从书中描绘人物形象的字眼中勾勒出大体设计方案,并结合时代性与历史性,最终拿出了94版的人物造型方案,可谓精益求精。

94版的服装整体数量达到了三万余套,其中重要人物如曹操、诸葛亮等个人服饰就有七八十套,从日常生活到战争描绘都力求不同。

综合来看,尽管人物造型并不华丽,但胜在精细考究,比如东汉末年礼乐崩坏,但皇帝的服饰穿着仍有着“玄上而纁下”的礼数,而朝中武官戴鶡尾冠,文官员戴进贤冠,以文玄武绯为色的朝服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这些服饰元素在剧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赵庆霞还为魏蜀吴三国的将士分别设计了不同的穿戴特点。

魏国作为三国中绝对强势的一国,兵多将广坐拥一方,因此为其设计了金边黑甲的战服,整体看去十分威严肃穆,显得十分精锐。而蜀国则兵微将寡,并且刘备以仁义之师自居,因此为其设计了土黄色的战服,略显潦草,代表刘备的贫苦出身,并且也能够直观感受到其与大众百姓之间的距离。

最后,吴国一方坐拥江东大好河山,因而选用了青绿色的战甲来映衬,这些细节设计都能够体会到94版对于画面呈现的用心。

全剧有着近7万件道具,包括案、榻、几、车辆、灯具、熏、鼎、屏风等,将三国时代的风貌极尽所能的展现在了荧幕上。

正是有着这样精益求精的态度,94版的画面呈现虽然不够丰富,却绝对称得上精彩,也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拍摄技术的顶峰。

其次来看10版的画面语言。

英国著名的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说:

“在每件作品中,以某种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特定的形式和形式关系激发了我们的审美情感。我把线条和颜色的这些组合和关系,以及这些在审美上打动人的形式称作‘有意味的形式’。”

对于电视这门综合艺术来说,光影、音响、后期编辑等丰富的视听技术就是它的“线条”和“色彩”,它们作为电视艺术的血液和细胞,只有更好的进行融合,才能交织出感染力极强的影视画面,使主题意蕴得以丰富,从而给予受众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正因如此,10版格外注重画面的融合感,而其画面的营造正是高希希价值观与审美观的综合体现。高希希执导的作品,画面风格一向具有其独特审美,由于其早年绘画与美工经历,对于色彩的融合与意境的构筑深入其骨髓,这种艺术的追求也是他的执念。

也正因如此,在10版的拍摄中,他极致追求画面整体风格的和谐与融合,将画面表达看作是其独特意境的重要呈现,力求展示他的自身风格。

10版很善于通过意境的营造,将受众的直观体验快速带入到剧中,完成和谐统一。

比如“三顾茅庐”的画面表达中,诸葛亮的草堂前景部分被树木的枝桠所遮挡,利于景深关系来表达虚实相生的层次感,为草堂营造出一种似真似幻、似近似远的朦胧神秘之感。而从画面整体色调来看,整副画面只有植物的绿色,草堂的木色与水流倒影下的青色,十分符合中国古典绘画当中用色单一、朴素的特点。

镜头表现下宛如一副水墨山水画卷展现在眼前,可谓气韵生动,心旷神怡。

导演高希希曾在采访中谈到:“细节是历史的表情,我希望把细节做到极致。”因此10版更加注重画面细节的呈现,并辅以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配合。

以第十回“吕布凤仪亭酿祸,陈公台定计策除贼”为例,吕布进府寻找貂蝉小小的一个事件,便多次以摇镜头与推拉镜头进行切换,并以远景,人物近景进行运营,最后给了吕布丢在地下的方天画戟一个特写镜头,通过细节呈现了吕布发现貂蝉后的激动心情。

最后再接一个背后的视角,通过镜头的推动来展示吕布步步靠近貂蝉背影,最后再直观展示一个吕布面部嬉笑的表情,将其心境毫无掩饰的展示,整个运镜过程十分流畅,干脆利落,没有丝毫摆拍的痕迹。

这与94版剧情中较为杂乱的画面表现有着本质区别。

综合来看,造成《三国演义》与《三国》画面语言差异的原因,除了已经提到过的意识形态与主题创作的不同,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技术手段。

两部作品创作相差16年,对于影视制作的发展来说是很漫长的,年代差距带来的技术差距是难以逾越的。

比如同样是巨大投资制作出的成片,10版的画面比例为4:3,并且彼时的摄像机还是磁带录制,这给外场拍摄带来了很多麻烦,并且画面清晰度明显不足,画面色彩还原度也不高,很明显的体现在有时人物的脸部色彩会失真;

而10版采用了超清摄像机硬盘录制,在拍摄过程中可以随时调用素材带进行调整,无论是外场拍摄还是后期制作都明显省时省力。

并且10版采用了16:9的画面比例,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其人物,景别比例都明显更加平衡,画面宽容度较高,并且由于调色技术的迅速发展,相较于94版更加真实、朴素的画面,10版更多的加入了冷色调融合画面,使其更加具有压迫性,直观给人“冷兵器”时代之感。

94版与10版画面表现的差距除了在拍摄以外,后期制作的影响同样重要。

94版对于特效制作的运用很少,整体画面风格营造趋近历史,但少量的特效加入却适得其反,比如“刘备飞马过檀溪”一集中,加入了特效制作使刘备骑着马腾空而起,但整体画面异常失真,反而使人出戏,这种技术性不足是时代原因造成的,也因此成为94版的遗憾之处。

反观10版,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丰富画面,高希希在后期制作中引用了大量的三维特效,以诸多高科技技术来营造战争景观与厚重的历史画面,更加直接的给予受众强悍的视觉冲击力,10版仅所有的特效制作就耗时一年多,耗资超过万,堪称国内之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