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子
在我小时候家里有两个奶奶陪嫁过来的粉彩陶瓷大瓶,在那个时候是用来插鸡毛掸子的。那时候还小,也不认识字,上面有好多人物,很好看。等到大点了开始询问父亲,“爹,上面是‘画’得什么呀?”父亲指着瓷瓶上的几个黑字说:“这个是‘董勇得子’,这个是‘徐母骂曹’。”然后父亲就给我讲了讲这两个故事,那时太小也记不清情节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长大了,父亲也变老了。而瓷瓶上的这两个故事却随着我阅历的增长,清晰起来。
今天要聊的就是关于“徐母骂曹”这典故的历史知识。
徐母骂曹,源于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看过这部小说或者电视剧的都大概知道这个故事情节。徐庶投靠刘备出谋划策,曹操知道后想了个馊主意,把徐庶的老娘接到了许都。徐母并不待见曹操,大骂曹操为汉贼,想激怒曹操杀了自己,让徐庶专心为刘备效力。曹操没有杀徐母,把他软禁起来,并让人模仿徐母的字迹写信给徐庶把他骗到了许都。徐母见到徐庶后一气之下,竟然上吊自尽了。而徐庶也留下了“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的誓言。随着《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徐母骂曹》也成为了京剧的传统曲目。
历史小说虽然取材于历史却终究是文学作品。陈寿的《三国志》中记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像《三国演义》中一样,在新野时,徐庶投靠了刘备,并推荐了诸葛亮。
先主在樊闻之,帅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行,为曹公所追破,获得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也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这些大概就是整个《三国志》中关于徐庶和他母亲的记载。徐母是不是真的骂了曹操?是不是自杀而死?并没有记载。
而在写西汉历史的《汉书》里却真的有这样一位暴脾气的老太太,那就是西汉开国功臣王陵的母亲,也算是徐母的原型了。
王陵,是西汉初年的开国功臣,他没有韩信、陈平、萧何、张良这般的有名,存在感也没有他们高了。
王陵和刘邦是老乡,都是沛县人。刘邦是平民,王陵却是当地有名的有钱人。“高祖微时兄事陵”,刘邦很喜欢王陵,把他当兄长一样看待。到了刘邦进入咸阳后,王陵也在家乡聚集了几千人马,但他还真的有点看不上这位小弟,“不肯从沛公”。王陵更不愿跟着项羽。到了刘邦攻打项羽的时候,王陵无奈才投靠了刘邦。
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鄉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付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
项羽最擅长的抓人家的家人,用王陵的母亲来作为人质,招揽王陵为自己所用。使者走的时候老太太偷偷的送了出去,让使者转告王陵好好的侍奉刘邦,不能因为她的缘故三心二意,并拔剑自刎,斩断了项羽的招揽王陵的计划。项羽不但没有厚葬这位刚烈的老太太,还把他的尸体扔到大锅里煮了。王陵与项羽就有了杀母之仇,也就死心塌地的跟随刘邦了。
故事情节是不是有点相似,只是王老太太的结局更惨点。
王陵不待见刘邦,他母亲却看好,甘愿放弃生命,也要让儿子跟着刘邦。其实这里也有王母的智慧,项羽一生杀人无数,经常屠城,所过之处常常是无一生还。刘邦文化素养的确是有点差,比较轻慢,却是一个宽厚仁慈的人。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因为王母看惯了项羽的屠夫行径,才对他深恶痛绝,这同事也代表了大多数民众的意愿,认定最终得天下的人也必然是更得民心的刘邦。
参考资料《三国志》《汉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