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俩宝驾到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约七十五万字,它描写了公元年到年间将近一个世纪里所发生的事件,从黄巾起义写到西晋统一。全书以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为中心人物以蜀汉为各种矛盾中主要矛盾的矛盾主导方面。前八十回叙述汉末大小军阀之间的兼并,后四十回写魏、蜀、吴三个政权之间的矛盾斗争。这部小说描写了三国时代各个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这斗争有军事的有外交的,有公开的有隐蔽的,主要的是军事斗争。
罗贯中画像罗贯中通过对这些斗争的描写,展现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壮阔的历史图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抨击了反动统治者的凶残,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寄托了自己反对战争分裂,希求和平统一的愿望和对于“王道”、“仁政”的理想。与历史上的曹操不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好雄”的形象。小说着意揭露他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处世哲学。写他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无不以此极端的利主义哲学为行动准则。吕伯奢是他的救命恩人,他却因一时恐惧猜疑而毫不怜悯地杀害了吕伯奢的全家。他自己下令克扣军粮从而引起军心动荡,为平息众怒、安定军心不惜向仓官王堂“借头示众”。
罗贯中雕像在与敌对政治集团的斗争中,他更是凶残狡诈,为了追查在许都纵火的耿纪的余党,他用讹诈手段把站在红旗下面的三百多人全部斩杀;为了引诱吕布,他将掳来的群众当作炮灰;为了报父仇,在攻打徐州时,军队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他的杀后逼帝,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无一不暴露了他的奸诈的性格。曹操形象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以鲜明突出的个性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普遍品格作为曹魏对立面的蜀汉集团的人物,则是信义相交仁民爱物的。刘备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为也。”
罗贯中故里他在新野兵败之时,带着十万难民,一日只能行军十里,宁可冒全军覆没的危险也不肯弃民先行。他有一匹“的卢”马,据说此马会妨克骑主。有人献计说:“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他很不以为然,并教训献计人说:“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殆人之事,备不敢闻教。”刘备的忠厚待人,还表现在处理他的集团内部的人物关系上,对待诸葛亮,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始终是信赖如一的。对待关羽、张飞,则始终表现着不移的义气。为报兄弟之仇而起兵伐吴,即使明显是失策,却也要一意行之。
罗贯中纪念馆罗贯中以赞赏的态度描写蜀汉集团的仁政和义气。当然,“仁政”的实质仍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刘备说他行事每与曹操相反,乃是以取信于民为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夺得天下。这种思想与小说中把黄巾农民起义军诬蔑为“劫掠良民”的“盗贼”是完全一致的。“义气”是封建社会小私有者道德观念的反映。它运用于政治道德,表现为忠义,运用于社交道德,表现为信义。《三国演义》中既宣扬了忠义又宣扬了信义。这种道德观念在当时表现了小私有者在黑暗社会中救困扶危、见义勇为的积极品德,所以历代农民起义往往以义气为精神纽带来组织队伍。
罗贯中纪念馆但是,义气毕竟是小私有者的道德观念,它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而是从个人恩怨出发,不讲敌和友,而讲个人的恩和仇,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常常可以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事实上,《三国演义》的义和忠是连得很紧的。刘备为报兄弟之仇要起兵伐吴,赵云谏阻说:“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赵云说的私,即兄弟的信义;赵云说的公,即维护汉家天下的忠义,“愿以天下为重”即要以忠义来统率信义,个人恩怨要服从封建国家的利益因此,“忠孝节义”是封建统治者长期提倡的道德准则。所以后来封建统治者一再给关羽追諡封号,到处替他修建庙宇加以顶礼膜拜,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罗贯中纪念碑《三国演义》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明代蒋大器的《三国志演义序》说,罗贯中写成此书之后立即就有人“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后来许多人对三国历史的知识都不是从正史中而是从《三国演义》里获得的。它不仅在文学史上影响了后世的一系列历史小说的创作,而且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社会影响。它对战争的描写,不少具有军事上的借鉴价值;它所宣扬的“忠义”思想,为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许多人所仿效。象诸葛亮、张飞关羽等形象,已深深楔于中国人民的意识,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人民生活的榜样。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对社会生活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都是极为少见的。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
·《三国志演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