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我们敬爱的主席非常喜欢《红楼梦》,可以说他对该书的喜爱和研究,绝对够得上一个专家的水平,甚至不夸张地讲,其理论知识完全超过了一些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或许正因为如此,年,两个年轻人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文章,引起了他格外注意。
年9月1日,在山东大学学报《文史哲》上,刊登了一篇名为《关于红楼梦起源论及其他》的文章,文章的作者名叫李希凡和蓝翎。不过很快,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波及到各个领域的思想运动,成为影响中国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
如今当年的两位作者以不在人世,但晚年的李希凡曾感到十分后悔,并直言说:俞平伯先生是一位老学者,当时的确说的有些过分,也确实有一些粗暴。并且还说:这不是他的本意,最早的初衷还是一些学术上的批判。小编猜测这两个年轻人当初只是想博一个好前程,但结果出乎意料。
年,俞平伯出生在苏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年,俞平伯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接下来,蔡元培任职北大校长,而随着胡适等人的留学归来,一场新文化运动也正在悄然兴起。年,一场由学生引发的爱国运动,最终演变成了一场知识运动。
而在这其中,以胡适思想为代表的新文化思潮,很快成为当代大多数青年人的效仿目标。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觉醒的年轻一代,正在充满热情地积极寻找自己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所以,能够到国外去求学深造,成为了当时大多数读书人的不二选择。
这样一来,当时的中国掀起了出国读书的热潮,而这些出国的年轻人当中主要分为两批:
第一批是分赴法国和德国,他们寻求的方向是马克思和共产主义。
另一批是分赴英国和美国,他们沿着杜威实证主义哲学的路径,寻求解决方法。
年1月3日,20岁的俞平伯和5位同学从上海踏上了开往英国的轮船。在船上,他跟一个当时文化界小有名气的人物傅斯年,聊起了《红楼梦》。随着深入地了解,他就对红楼的兴趣越来越浓。当然,二人聊得也是海阔天空,但正是这次的畅谈,傅斯年成了俞平伯在红学道路上的引路人之一。
年3月,仅仅在英国逗留了13天的俞平伯,回到了北平。此时的京城,学术争论之风日益盛行。不久以后,蔡元培和胡适相继在关于《红楼梦》的考证,进行了一场学术大论争。正是这两位北大师长的轰动一时的论争,也引起了俞平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