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以北宋巅峰时期为背景电视剧《清平乐》在近期引发了收视热潮,这是一部可圈可点高质量的影视作品,比如考究的场景和服饰、老戏骨都甘当绿叶的演员阵容,都算得上一部难得的精品。
但在笔者眼中,言情古装剧和历史正剧毕竟不可同日而语,《清平乐》离封神的标准还差那么点意思。
《清平乐》改编自长篇小说《孤城闭》,将一个落日残烟的场景换做一个歌颂太平盛世味道颇浓的词牌名,笔者有些怀疑编剧是否修改了原著的出发点。
但略看原文之后发现,“孤城”指的是皇城,紧闭的宫门代指皇帝的内心。
至此恍然大悟,原来二者都不是纯粹的历史,而剧组已经在努力拔高了影视剧的历史成分了。
总体感官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与《知否》如出一辙的画风,剧组还是相当用心的,比如曹皇后戴的那个与出土文物复原后一模一样的凤冠便可知剧组的用心之足。
▲扑面而来的影楼风
当然,滤镜用得过分了一点,妆容也不够复古,好在尚不至于辣眼睛。
再说差强人意的选角吧。
粗略翻了一下《清平乐》的演员表,有喻泰恩和张涵予这样的老戏骨压阵,但他们不是主角,只是背景。
▲笔者猜想他试图表现一个小孩子得到母亲夸奖后的不动声色的得意,却看上去像没绷得住笑场。
以主演为例,饰演仁宗的王先生面部清癯(脸瘦),眼神不够自信,缺乏一代明主的睿智、英风和帝王贵气,至于内敛于心的什么素质,笔者反正还没看出来。
饰演曹皇后的江女士美则美矣,可惜都市丽人的气息太重,难免有些跳戏,好在演技有进步,上妆之后居然也有了母仪天下的气质。
至于韩琦这幅标准的小白脸妆容(一看就是主要演员),很难想象他未来将是大宋的顶梁柱,导演组是打算二十年后(剧情时间)换演员吗(好像我说中了)?
剧情“预测”
在笔者这样的“咖”面前,历史剧根本不需要预测,只能说对照历史找茬。
女主曹丹姝的(江疏影)出场表示了言情的主线,她必定是未来的曹皇后,赵祯的第二任正宫娘娘。目前入宫的方式尚未剧透,但历史上的曹皇后不是不止于“祖上显赫”,她压根就是北宋开国大将曹彬的嫡亲孙女,入主西宫合情合理。
历史上的曹皇后未见的如剧中那般敢爱敢恨,果断泼辣倒是如出一辙。
史载庆历八年正月,卫卒作乱,杀入禁中。正巧当日有曹皇后侍寝,她一面安抚仁宗,一面从容不迫指挥侍女宦官搬兵救驾,预防贼人纵火,并在阵前“亲翦其发以为识,谕之曰:‘贼平加赏,当以汝发为证。’故宦者争尽死力”。
这样的奇女子,宋仁宗却并不喜欢,想来是包办婚姻的恶果。
赵祯的最爱是张美人(剧中张妼晗),上文平定叛乱的功劳被皇帝强塞给了她,直至看不下去的满朝文武一致反对才作罢。
自此,心灰意冷的曹皇后此后不再参与宫斗,而是安心养育储君赵曙直至赵祯去世,由此后人也看到她恬静隐忍的一面。
笔者想说的是,曹皇后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戏份,剧情纯属虚构。
已经出场的文官有吕夷简、范仲淹、韩琦和晏殊,演员表里并没有“武曲星”狄青的出现,倒是有一位频繁在小说和戏剧中现身的铁帽子“八王爷”,并扮演着杠精的角色,这些都预示了“文斗”为主的剧情。
所以,《清平乐》是一个没有金戈铁马和大漠孤烟,却充满了宫廷斗争和尔侬我侬的半吊子历史剧。
买椟还珠:背景和主线的错位
对于主线被设定为爱情一事,笔者颇为失望。
在前文《清平乐》背后的正史:千古第一仁君的两面性中,笔者曾言及仁宗一朝乃是北宋最为美好的时代,”不逊于《大明王朝》的绝佳背景。
你有海瑞,我有包拯;你有胡宗宪抗倭,我有狄青平蛮;你有严嵩徐阶斗法,我有新党旧党的“君子之争”。
说起来,后者的B格本该略胜一筹的,前提是按照前者的叙事方式。
如果能够看到一群传统意义上的“忠臣”为了大宋的繁荣而各抒己见、相互辩论,在争斗中表现人性和个性的话,那才是历史正确的打开方式。
庙堂之争有吗?自然是有的。但大家都是“君子”,没得反派就不好拍了。
剧中的“反派”吕夷简其实是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北宋名臣吕蒙正(《寒窑赋》的作者)的孙子,他死后配享仁宗庙庭,后来绘像于昭勋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当然,剧情需要有人背黑锅,只好委屈这位范仲淹先生的政敌了,谁让《岳阳楼记》的名声在外呢?
▲庞太师:我真冤
这事并不新鲜,《杨家将》中恶国丈的潘美(潘仁美)是北宋的开国元勋,他压根犯不着跟下级军官杨继业怄气;《三侠五义》中的大白脸庞籍(庞太师)身为一代名相,更不至于跟一个开封府尹(包拯)斗来斗去。
人性是复杂的,并不是非红即白,可惜中国的小说戏剧发展了一千多年却始终没能脱离这个怪圈,也不好过高要求剧组。
接下来探讨的是如何成就一部优秀的历史剧。
历史神剧的养成
能够有兴趣读到这里的读者,应该都是历史剧的粉丝。
被封神的有《东周列国志.春秋篇》、94版《三国演义》、《水浒》、《大明王朝》和《走向共和》这么几部吧。
▲秦穆公和重耳的赋诗会,这段取材自《左传》和《国语》原文,小说里没有。
《春秋篇》是个奇葩,沈好放导演几乎放弃小说拿史书当了剧本,虽然略有调整,但笔者很负责地说,春秋的人和事就是那个后人不能理解的模样,太真实了。
可惜叫好不叫座,到《战国篇》临阵换将后的故事就有些画虎不成了。
万人空巷的《三国演义》不用多说,生动再现了原著的细节甚至思想。新版的制作虽更加精良,可谁还记得许褚、张辽这些人长什么样?主题曲可还会唱?因为那是一部权谋剧,体现的是导演的理解,一般人跟不上节奏。
所以,一旦对原著精神动刀,豆瓣评分铁定扑街,因为打分的铁粉们太了解历史了。
而否定《水浒》的历史剧属性则是肤浅的行为,当年那豪迈的《好汉歌》和满屏的腱子肉恰恰是中华民族市井文化的体现,不要拿小说来说事,《三国演义》也不过三成历史含金量而已。
▲生气的武松不拍桌子反而翘起兰花指,就是笔者弃剧新版水浒的唯一理由
至于新版,不提也罢,连宋江的性格都没摸透,比起前辈李雪健先生如萤火之光叫板皓月之明。
最有意思的当属张黎执导的《大明王朝》,将一段看上去乏善可陈的历史演绎得波澜壮阔且毫无尿点,真实再现了嘉靖、严嵩、徐阶、张居正等一众被脸谱化人物的复杂内心。
《走向共和》同样出自张导之手,将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拳乱、庚子后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张勋复辟等史事如画卷般展开,再现了那风起云涌的三十年。
李鸿章对梁启超说的那句“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将英雄迟暮的沧桑、无奈和希冀表现的淋漓尽致,孙中山先生在片尾的演讲则令笔者热泪盈眶。
虽然有很多争议,但如果多读些史书就能感受到张导的历史修为的业界标杆地位。
在笔者看来,历史剧并非要照搬干巴巴的史册,创作者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也可以让画面变得生动活泼,却唯独不可用今人的思维方式诠释过去,这正是满屏尴尬的唯一原因。
举几个例子,宋襄公信奉的“君子之战”其实是古人的圭臬;孔子梦寐以求的“克己复礼”是三代的日常;击衣复仇的豫让和有去无回的荆轲体现了“士”阶层的信仰;宋末崖山之战后蹈海的十万军民则体现了一个伟大王朝的魅力。
今人却很难理解他们的行为,并试图用封建、过时、糟粕、无奈甚至洗脑等词汇来解答内心的疑惑。
笔者则认为,之所以会有迷惑,全然在于书读得不够多,当共鸣产生之前都莫外乎此。
然而,古人的精神境界也并非不能理解,在新冠疫情中全国上下的众志成城和白衣天使们奔赴一线时的争前恐后都告诉我们,前人的精神其实早已镌刻在我们的基因当中。
原来,祖先们的行为所为跟今天所见一样,都是在用生命诠释着一个时代的普世价值观,从无高下之分。
如此,我们当能多一分理解和亲切。
演员的选择标准
对历史的解读体现在演员的表现力上,这又是一门学问。
提一个严肃的问题:到底是为明星打造剧本,还是为剧本挑选最合适的演员呢?
《走向共和》中的慈禧老太后,不论是形象气质还是表情神态都如同从史册和老照片中走出来一般惟妙惟肖。当时奇怪这样的优秀演员为何从此不见,也没能成为慈禧专业户,后来才知道她是导演组特意从日本请回来的真神。
用心如此,方能成就神剧。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谁会想到这个憔悴的药罐子会是《爱情公寓》里那个一惊一乍的关谷神奇?
谁又会想到这个蓬头垢面的傻子,是那个专职搞怪的陆展博呢?
观众忘了他们的本名,是身为明星的失败和演员的成功,真正的成功表演是让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