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艺术和思想的天花板,而《金瓶梅》是生活的围栏。
刚才和一个人争论起一件小事,他说《金瓶梅》仅仅是一本平俗的故事小说,和《红楼梦》比起来实在是平庸至极。还说当若干年后,我再看《金瓶梅》这本书就会觉得这书有多幼稚。
自己突感而发,说说《金瓶梅》这本书。
1.无数个生活枚举
先聊个第一印象的问题,很多人都是“谈金色变”。古代人的信息获取方式可不像今天这么容易,古代人文盲率极高,要想一本书流传广,只能让人愿意去“听书”。而说书的又是下九流里的第八等,地位极低。
显然一本书的作者加入露骨描写也是为现代人理解的,实际上,四大名著除了《三国演义》,其他几本的露骨描写也不少见,今人反而得感谢这些情节,让很多名书流传下来。金瓶梅大概是不到2%的露骨文字,并不算多。
再说到金书和其他书的对比,《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离生活太远,这里不评价。《金瓶梅》和《红楼梦》这两本书的对比是一个太多人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
3.为什么说是好书
首先不建议大多人读《金瓶梅》,一方面是篇幅巨大特别耗时间,另一方面是很多字词是山东方言,已经与现代白话有些脱钩,要查资料看注释。我读第一回目用了两个小时,很多字都得一个一个查阅。大家可以通过一些优质的解读栏目来了解。
但如果读过《金瓶梅》,你一定会认为这是一本长见识、长思考的奇书。
作者最大的特点是擅长埋“扣”,前面很多章回其实看似很无聊,就是些吃吃喝喝花天酒地,可看到后面又发现总要回头再去看看前面对应的章节,没有一个没用的人,没有一个没用的物。
还有一个特点是用笔不艳。除了前面几位美女出场时用了大量文赋手法去描绘(很多一部分也是因为整段引用了《水浒传》),后面大多数工笔都比较素白。
这种素白不是说其文笔一般,而是立意需要。
一本佛经,大多数人是难读难懂的;
如果这本佛经加了一些注释,那有一定文学程度的人可以读懂;
如果把这本佛经加几个故事进来,那就是识字即易理解了;
如果把佛经整体演绎为一个故事,只为让大多数人了解,显然浓墨的文采也无必要。
《金瓶梅》就如同一个演绎佛经的宏大故事,让大众能有感触,用“做扣”的方式尽量直白地讲故事。
“奇书”的意义在于不可多得,一本能看尽世态且有深刻收益的书,的确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