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遍三国风云,将星璀璨者不计其数,其中尤以“人中吕布”最为夺人眼球;因此也有“一吕二典三赵云,四关五马六张飞”之说。当然,这样的排名也是见仁见智,诸如很多人觉得应该是马超是继吕布之后的王者,理由无怪乎“前说吕布,后表马超”之说;当然也有人觉得“驱虎跳涧、古之恶来”的典韦才是马下的第一猛将。
诸如此类者举不胜举,可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王者;但总结起来,“吕布”仍旧排名第一。若论“吕奉先”单挑,死在他手下的只有两个人,而且并不是没什么名将,那他为什么仍旧能坐实这“第一”的宝座呢?的确,死在吕布手下人不多,而且不出名,但是再看能跟吕布打上几回合的都是什么人,刘关张、曹操手下六名将等等,这些人可都是三国时期威震华夏的悍将。能在这些人的围攻下尚能毫发无伤的全身而退,就这一点足以称为“三国第一”。
既然吕布牢牢把持着三国“第一猛将”的宝座,那么“亚军”又该是谁呢?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两员名将,那就是二爷“张飞”和老“黄忠”;是的,没把“黄忠”搞错,他的确有争夺“第二猛将”的资格。或许很多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但“黄忠”争夺第二也是有一定原因的,至于理由待会再说;先将“张二爷”简单介绍一下。
如果按照一般排名,“张飞”仅能排在第六位,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纵观三国,跟“吕布”交战次数最多的是张飞,跟“吕布”打斗时间最长的是张飞,而且能跟吕布单挑,且全身而退的还是张飞;这么看,纵使张飞武艺逊于吕布,但两人的实力应该在仲伯之间,差也差不了多少。如果依据《三国演义》来看,第一次张、吕交手还是在虎牢关前“飞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
从两人第一次交手基本已经看出了“张飞”的实力,就是整个三国中,恐怕也只有张飞敢用“三姓家奴”来故意激怒吕布了;要知道人在盛怒之下瞬间爆发的力量是很恐怖的,那就更别说吕布这样的当世悍将了,而张飞就是在盛怒下的吕布面前仍恶斗了五十余回合,而且不落下风。就是与张飞并称“万人敌”的关羽,恐怕也未必敢故意激怒吕布后再与之交战。
如果除去“三英战吕布”的群殴,张飞和吕布的第二次单挑则发生在徐州,《三国演义》“布挺戟出马来战张飞,飞亦挺枪来迎。两个酣战一百余合,未见胜负。”第二次交手中张飞的战绩比第一次更加辉煌,两人打斗了一百多回合仍旧未分胜负;但第三次“张飞”却败了,不过也不算丢人。其主要原因是张飞喝大了,不能力战;为什么这次大败张飞不算丢人呢?因为书中还有这么一句“布素知飞勇,亦不敢相逼。”
这句话直面说明了“张飞”的勇猛,甚至在醉不能战的情况下,吕布竟然先怯战了;能让不可一世的“人中吕布”心生胆怯的恐怕除了张二爷之外,整个三国再找不出第二个人。因此,很多声音都认为“张飞”才是三国时代排名第二的英雄人物;甚至有人觉得吕布之所以比张飞强,主要是他占了“赤兔马”的便宜,如果两人换马,那排名第一的就是“张飞”了。当然,至于是不是“赤兔马”影响了排名并不重要;关键是证明了张飞绝对有争夺“三国第二”的实力。
张飞与“吕布”放在一起比较,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支持的;但是“老黄忠”竟然也有争夺“天下第二”的实力,这点就有人就不赞同了。其实理由也很简单,在《三国演义》中黄忠真正崭露头角时已经是六旬之人,古有“年老不讲筋骨为能”之说,可是“老黄忠”竟然一出现就跟“关羽”打了个势均力敌;因此老黄忠也被世人称作“廉颇未老”,书中更赞其为“勇毅冠三军”。
值得强调的是,关羽和张飞两人并称为三国中的“万人敌”,除此二人之外,其他名将再无此封号;而且当时的“关羽”正值壮年,跟一个比自己年老很多的人打成平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关羽”其实已经输了。由此不禁使人联想,年逾古稀的“黄忠”尚且如此勇武,那么放在青壮年时,其武艺又该高到什么地步?所以很多人就预言,“黄忠”半生未遇明主,这才致使年轻时没有出名的机会;没出名但不代表没实力,如果倒退十余年将“黄忠”与吕布放在一起单挑,恐怕吕布未必能胜得了他!
除此之外,在关羽与“黄忠”第二次交手时,他还展露出了一项绝技,那就是高超的箭术;书中说黄忠故意将箭射在了关羽的头盔之上,说白了就是手下留了情;试想,黄忠的箭术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这样的高超技巧恐怕比当年吕布“辕门射戟”有过而无不及。毕竟“辕门射戟”吕布射的只是不动的目标,即使距离远也只能说明他“箭术准”而已;但黄忠射的可是一直在动的大活人,而且还能做到“指哪射哪”。
大将军要做到“弓马娴熟”,之所以将“弓”排在第一位,足以证明打仗时箭术的重要性;黄忠凭箭术这一点,其综合实力就比“关羽”略胜一筹,甚至与“吕布”相比较也难分高下。因此说“黄忠”虽老,但如果按综合实力来排名的话,其具有争夺“第二猛将”的资格也是毋庸置疑的;不过黄忠已是迟暮之年,因此往往被世人忽略其真正实力。
如果按照《三国演义》的标准来评判,那么张飞绝对有资格排在吕布之后成为“三国第二”;但是“黄忠”能否有资格,世人对此还有很大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