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推成功人士最爱的三国说说,值得一读

白癜风互助论坛 http://m.39.net/pf/a_4603879.html

今日推荐:《三国说说》作者:刘雅茹。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第三章:暴风血虐扫黄巾

黄巾哪料到会有这手!虽然正是非常时期,士兵们都不敢放心大睡,但也全无防备。赶紧抄兵器列队迎敌吧。还列什么队,根本来不及了!双方一直从黎明激战到傍晚,打得真够惨烈。

最后,皇甫嵩率领官兵大获全胜,斩了张梁,斩杀黄巾三万人!还有被逼进河里淹死的,足足五万!

这个把朝廷两位大将都搞成了“减死罪一等”的广宗县,终于拿下了!

皇甫嵩毫不懈怠,乘胜进军,进逼张角弟弟张宝盘踞的下曲阳,这是北线黄巾军最后一个据点了。

这时,官兵的士气真是如火如荼,黄巾军只能垂死挣扎了。又是血战了好几天,官军再获全胜,斩杀黄巾军十几万!

这回,皇甫将军可以悠长地舒一口气了,灵帝也像赚到了大钱一样,安心地欢呼雀跃了。北线黄巾军已完全平定,张角的老巢巨鹿彻底完了,先后干掉黄巾军精锐三十万!

然后,皇甫大将军开始了“善后”:

第一,挖出张角的棺材,开棺戮尸。

这个简直是必须。反贼头子,还想平安下葬,死得极惨极难看才对啊。即使皇甫嵩不这么干,灵帝也会给他下诏。

第二,做了一个大京观。

啥叫京观?京观就是把敌人的尸体一个个、一层层地摆放整齐,搭成金字塔,跟搭乐高一样。尸体越多,金字塔就越壮观。古代杀伤惨重的战争,有时就筑“京观”。其实,这是一种集中处理尸体的方法,不然,数万具死尸漫山遍野,也不像话。另外,“京观”最重要的作用是炫耀战功,威慑众人。让人们都来观摩,都被彻底吓趴。看到了吗?这就是造反的下场!

皇甫大将军搭的这个“乐高金字塔”,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京观”!

将军果然铁血!果然对大汉忠心!这些死人都是盖上了“反贼”大红戳的,不配得到半点儿怜悯和恻隐!个个都死有余辜!

其实……真的吗、真的吗?这些中的大部分,只是无以为生的小民百姓而已。但皇甫将军脑子“正”得很,就装着他那个朝廷,哪怕这个朝廷已经溃烂得惨不忍睹。

皇甫将军酷绝无情地处置了反贼尸体,但对活着的良民百姓,还是很有爱的。于是,他又做了第三件善后。

第三,向灵帝上书,奏请免除冀州一年的田租,让饥民们都能活个温饱。

现在,灵帝已经美翻,对皇甫嵩的话是言听计从。下诏,任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邑户。冀州老百姓得了皇甫将军的照拂,还在民歌里唱:“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真是威名满天下了。

我们来给皇甫大将军做个总结。

这位猛人简直是黄巾军的克星!三国开端的第一位上将!整个平定黄巾的战争,除了朱儁那边的战宛城,几乎都是他一人的表演!驰骋中原十余战,无一败绩。别人搞不定的他能搞,别人胜不了的,他就能胜!

后来荆州之战时,人人都说关羽“威震华夏”,其实早在三十多年前,也就是现在的公元年,皇甫嵩就已经威震华夏了!因为《三国演义》为给刘备加戏,只是轻描淡写地表了表皇甫嵩,所以对我们大多数读者来说,这位功勋赫赫的上将军,几乎被忽略了。

当然,功勋不可能磨灭,“威震华夏”也不是乱夸的。

不过,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将军功劳太大,这气氛是不是就有点不对了?即使他自己心思稳当,但在别人眼里,是不是……多少就能整出事?于是,有一个人来找皇甫嵩了,这个人叫阎忠。据说阎忠很有眼力,打小就看出了贾诩是个人物,后来贾诩果然成事了。

阎忠找皇甫嵩干什么来了?我们先看看他说的话。

阎忠对皇甫嵩说:“世上最难得也最容易失去的,是时机;所以圣人讲究因机而动,顺势而发。现在,将军的时机来了,您如果不抓住的话,不就太可惜了?”

皇甫嵩被一下说蒙了:“你什么意思啊?”

阎忠说:“将军您暮春时领命,入冬就成就大功,才几个月的时间啊!真是兵动如神,有谋必成,破敌就像摧枯拉朽一样,商汤、武王,也没有您这样的神武!您的功劳太大,皇帝都不好赏了,您的德行又太高,却还侍奉这么昏庸的君王,如果不干点什么,只怕您以后的日子也不好过!”

这回皇甫嵩听明白了,这阎忠是劝他——谋反!趁现在“威震华夏”的名声,一把取代大汉朝。皇甫嵩的神经这回可绷起来了,你这不是给我下套、要陷害我吧?他立刻回答:“我为朝廷效力,心里不忘忠义,我的日子能有什么不好过的?”

阎忠又说:“您没看到当初的韩信吗?为了恩义错失了良机,最后还不是遭猜忌死于非命……”然后,阎忠又给皇甫嵩分析了一大通,如果成大事,后面一步步怎么走。

皇甫嵩弄明白了,这阎忠确实不是想陷害他,是真心要支持他造反!皇甫嵩很快地掂量了一下,说出了一段特别有意义的话。他说:

“我不能做不合常道的事,创建大业,不是庸才能做的。去干没希望的事,不如保住自己的节操,就算别人给我进谗言,最多就是罢官流放,即便我死了,也可以在后世留下美名。你说的这种话,我不敢听。”

这几句话,简直就是对皇甫大将军一辈子的素描。重点有两条:第一,没野心。他说自己是“庸才”,事实上当然不是,但他却甘心要做个“庸才”;第二,保名声。就算是流放,就算是死,他都认为,没有名声更重要。

这该叫忠义?还是叫迂腐?

不管后世怎么评价吧,皇甫大将军终始是一个对朝廷无害的上将,灵帝当政,他又听话又顺从,董卓那小子当政,他还是又听话又顺从。后来,烂人李傕、郭汜当政,他仍然又听话又顺从!所以,一开头这么亮眼的大将,自从各路有野心的人物一出场,他就被湮没进了史书,彻底养老去了,完全无所作为!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林冲。

话说,如果不是高衙内那不经意的一瞥,瞥上了林冲的漂亮老婆,把林冲害到了家破人亡,除死无路,那我们的林教头,很可能会是另一个皇甫嵩。

不妨设想,如果林教头没被“逼上梁山”,那后来征讨反贼的队伍里,必是上将一员,甚至当主帅都极有可能。参见他为梁山立下的赫赫战功,完全可以想见,他为朝廷得有多拼多卖命。跟皇甫嵩一样一样!

皇甫大将军和林教头,是同一所学校毕业的吧。俩人永远秉承信条:朝廷虐我千百遍,我待朝廷如初恋。我是活该被虐,越是受虐,我心里就越踏实。看这俩一辈子,活得就是那么不透亮,不出挑,不血性,让读者都跟着憋闷。

所以,在某些情形下,人有点儿野心,也不一定是坏事,甚至是应该的。

三国第一位上将,一生大致就是这个场景。

现在,张角老家已彻底被端,但别忘了,扫灭黄巾军的战争还没完全结束。下面,我们就去聚焦精彩的收官战——破宛城。

在这一战中,我们又要迎接一位大佬来打酱油了。事实上,人家那不叫打酱油,而是真给力!曹操是给大家送吉利来的,董卓是关键时刻掉链子来的,他呢,是真给大家开路来的!

06暴风扫黄巾:他真的不是打酱油

我们来聚焦扫黄战争的最后大戏——战宛城。

也是最难搞、最费周折,但又最亮眼的一战。

故事的主角,是另一位主帅朱儁。在南线,他跟皇甫嵩配合,除去第一仗败给波才,其余各战也一直是所向披靡。最后,他俩分兵,分头去啃硬骨头。皇甫嵩除了北线张角的老巢巨鹿,朱儁呢,去搞南线的黄巾军据点宛城。

又是攻坚战!宛城的城防远非张角的广宗县可比。一开战官军也很不顺利,黄巾军以赵弘为渠帅,十几万人死守宛城,朱儁和荆州刺史徐璆,最多四五万官兵,真心不好搞!朱儁围城两个月,不胜。

这时,朝里有人沉不住气了,对灵帝说,还是把朱儁召回来,另外派人吧!幸亏司空张温在旁边劝:从前秦国用白起、燕国用乐毅,都是一任命就好几年,最后才得胜的。朱儁讨颍川就立了功,现在挥师南指,他那边战略都已经定好了,这边却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啊!咱们再等等,我相信朱儁肯定能赢!

张温说得没错,人家朱儁都部署完了,地雷也埋好了,就等引爆呢,你现在把人家撤回来,难道一切从头开始?北边的广宗,换了董卓,就毁了卢植,董卓还不成器。如果当初不换,卢老师很可能已经成功了!虽然灵帝不会认错,但心里并不糊涂。而且北边换人,就把他愁死了,现在南边也要换,还能换谁?终于,灵帝听从了张温。

果然,张温话音刚落,朱儁那边捷报传来了!朱儁跟赵弘大战,把赵弘给斩了!

真是大好消息,人人兴奋不已,战争是不是马上就能结束了呢?别高兴得太早!这个宛城真心不好搞,攻坚难度太大!赵弘一死,黄巾又推韩忠为渠帅,继续坚守。

好吧,接着战。朱儁想了个好计策,他命士兵擂起战鼓,热闹喧天地进攻西南方向,黄巾军赶紧都冲到西南来防守,根本没识破,这是朱儁声东击西的妙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