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曹魏集团的夏侯惇,他不像别的武将那样有朗朗上口的事迹。吕布辕门射戟,赵子龙七进七出,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张飞长坂坡一声吼等等……夏侯惇没有这些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他独眼的形象十分契合坏蛋的气质,所以很多人对夏侯惇有误解,说他战绩平平也没什么战功,但是从纯粹看武将的角度去评价夏侯惇不够全面,有失偏颇。
在下筠开,结合《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来聊一聊我心中朴实无华的夏侯惇,夏侯元让。
夏侯惇的定位和别的武将不太一样,夏侯惇不仅是一名武将,他是曹魏集团的重要统领。
夏侯惇这个名字给人一种人狠话不多的感觉,在我心里夏侯惇就是一个完美的大臣表率。
下面我们看看历史上真实记载的夏侯惇,有两件事值得称道。
一
复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
夏侯惇同时兼任陈留、济阴两个地方的太守,结果当地闹旱灾,军粮供应不上,老百姓没饭吃了。夏侯惇亲自带领将士兴修水利,截断了太寿河灌溉农田,让老百姓受益,避免缺粮危机。
夏侯惇是亲自参加劳动,不是所谓的高官亲临现场视察指导,往那一站假模假式喊喊口号什么的,要是下雨了旁边还有人给打伞。
夏侯惇是真的伸手干活,担石抬土和士兵一块干,而且还带领士兵帮老百姓抢种水稻,保证丰收。虽然闹灾但是老百姓的生活在夏侯惇的帮助下没有受太大的影响。夏侯惇抗灾的成绩在太平年间都不容易做到,何况是三国乱世。
可以说,夏侯惇是一个真心为百姓办事的好地方官。
夏侯惇二
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馀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於官,不治产业。——《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
夏侯惇一生虽多在军旅,但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清廉俭朴,一旦得到了奖励和赏赐全部分给手下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
贪由奢起,德自俭来。一个人要爱享受荣华富贵,整天比吃比喝比手表比汽车,他就要腐化了,贪官怎么为老百姓办事啊,自己抓钱还抓不过来呢哪有心思管老百姓死活啊。
夏侯惇尊师重道、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家无余财、不置产业。
他带领兵士开展经济建设、开荒、修渠、屯田、改善民生,让百姓受益。
他为曹孟德大军整理军备物资、镇守一方。
这是个什么样的好将领,完美的大臣表率。
知古鉴今,试问身居高官高位的人中,有几人能做到家无余财,不置产业,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
我们弘扬宣传夏侯惇的事迹,传播的是美德。
曹孟德夏侯惇的好榜样——曹孟德
夏侯惇的简朴是跟曹孟德学的,曹孟德最倡导的美德是朴素。曹孟德靠着自己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带动了整个队伍的风气。这叫:上有所好下必趋之。
《三国志》用八个字评价曹孟德的朴素:雅性节俭,不好华丽。
曹孟德后宫的工作人员,服侍他的宫女衣服都不是用锦绣做的,鞋上面都没有第二种颜色。就是朴素的衣服和鞋。常用的帐幔屏风坏了,修一修补一补继续用。
曹孟德的办公室能看到打补丁的东西,这得节俭到什么程度。
曹孟德平时自己吃饭最多也就是一个荤菜。
曹孟德的成功,不光是有心计有谋略,曹孟德在管理上确实做得好。
曹孟德、夏侯惇曹孟德一生南征北战,总是亲自在前线统兵作战,而留守后方的总大将就是夏侯惇。
曹孟德评价夏侯惇是:天下奇才。
我们看三国中曹孟德统战的众多战役,没有哪一场是因为后方粮草出问题收兵的。可以说没有夏侯惇的后方支持就没有曹孟德的前线胜利。
夏侯惇是曹魏军队的创建者,他一直负责给曹孟德举荐人才和训练新兵,甚至曹孟德亲兵卫队都是夏侯惇亲自挑选训练。曹魏猛将链就是夏侯惇给曹孟德推荐了典韦,典韦后来邂逅了许褚。正是典韦、许褚两员超级武将的到来,可以让夏侯惇从战斗前线退下来,去负责更重要的事情。
夏侯惇有出色的交际能力。当年曹孟德打算迎奉天子时,是派夏侯惇作为先锋去和汉献帝交际的。夏侯惇面对汉献帝说话从容得体,给刘协感觉夏侯惇这个人非常可靠,交涉的很顺利。
总有人觉得曹孟德欺负汉献帝,其实我们已经不能把汉献帝当一个皇帝来看待了。他就是一张牌,不管落在谁的手里,都会有人替他行使皇权发号施令。
汉献帝五十四岁寿终正寝,比曹丕还多活了八年,曹孟德的孙子魏明帝曹叡以汉天子的礼仪将汉献帝刘协葬于禅陵。我觉得曹孟德家对得起乱世中的汉献帝。
夏侯惇史书上记载的夏侯惇这个人堪称完美。下面我们看看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夏侯惇,夏侯惇作为曹魏集团的二号人物,对标人物是刘备集团大名鼎鼎的关羽关二爷。
夏侯惇“拔矢啖睛”和关二爷“刮骨疗毒”都是罗贯中先生设计出的小说情节,表现武将神勇不惧疼痛。
眼睛是人身上最脆弱的位置,是心灵的窗户,一箭射在眼睛上,窗户玻璃射稀碎……这一箭正常人有可能就疼晕过去,甚至直接疼的死掉了。至少也是坠马捂着眼睛嗷嗷叫,完全失去战斗的能力。
夏侯惇骑行中把箭连着眼睛一下子拔下来了,来了一句:“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往嘴里一放,把眼珠吞了下去!然后夏侯惇还能继续作战,冲过去把拿箭射他的曹性一枪挑死,这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关二爷“刮骨疗毒”是在胳膊上动刀子,夏侯惇是射在眼睛里,都是身体上的疼痛,但是感觉眼睛上遭受这样的伤害会比胳膊的疼痛强烈很多,内心的恐惧感和负担也更大。“拔矢啖睛”不比“刮骨疗毒”逊色,甚至更显豪气。
夏侯惇、关羽武将的战斗力一直是三国迷乐于探讨的话题之一,各有各的看法。武将的武功都是相生相克的,兵器不同打法不同相应的优势也不同,所以不能概论,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夏侯惇与关羽的战斗力对比。
真实的历史上,夏侯惇与关羽从未交手,所以无从比较。
我们只能通过罗贯中先生的小说来分析二人在小说中的战斗力,那么罗贯中先生是怎样看待夏侯惇武力值的呢?
我们现今看到的小说《三国演义》是基于清朝康熙年间毛宗岗父子修改的三国,这个毛氏版本三国艺术上有所提高,但是对原著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毛氏版本的三国严重的拥刘贬曹,原版中对曹孟德的赞颂话语全部删掉,将曹孟德往奸诈去描写;对刘备以及蜀国将领贬义的话语删掉,替换成褒义词语,让刘备集团德才兼备。所以这个版本不能完全代表罗贯中先生原本的意思。
这也不能怪毛宗岗,他在执行自己的任务。清朝统治者不希望曹孟德成为民众心里的正面形象,因为曹孟德提倡唯才是举,清朝统治者要保护贵族阶级的统治地位稳固,希望老百姓清楚自己的平民出身,安分守己的活着,不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过分的想法,所以才形成了拥刘贬曹这个主流思想。
罗贯中先生善于塑造人物,写三国是借史演义,讲述乱世的英雄故事,没那么多厚此薄彼的想法。
明代嘉靖壬午年刊刻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个版本的三国被认为是最接近罗贯中原著的本子。要想知道夏侯惇真实的战斗力,我们要看这个版本的三国。
关羽在小说中夏侯惇和关二爷在战场上单挑过两次。
二人第一次单挑,是在下邳关二爷“降汉”的一战。
二人状态夏侯惇是诱敌诈败,关二爷是背水一战。
公大怒,引三千人马出迎,与夏侯惇交战。公与惇约战十数合,拔回马走。公怒赶来,惇且战且走。——罗贯中著《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壬午本
夏侯惇“且战且走”可以说明夏侯惇和关羽过招是非常从容的。但是有一点不一样,关二爷这时候是背水一战,展示出的实力是真的,夏侯惇是诈败,展示出的实力是假的。
所以这一战夏侯惇对关二爷的战斗力有了准确的了解,但是关二爷摸不透夏侯惇的真实实力。
二人第二次单挑,是关羽千里走单骑被夏侯惇拦截。
云长急令孙乾保车仗一面行,遂勒回马,按住刀而言曰:“汝来赶吾,有失丞相大度。”
惇曰:“活捉将去见丞相,等丞相放他。”关公大怒曰:“吾惧汝,非大丈夫也!”拍马轮刀,直取夏侯惇。惇挺枪相迎。两马约战二十合,又一骑飞到,大叫曰:“二将军罢战!”遂各自分开。夏侯惇问曰:“汝来何故?”使者曰:“丞相恐于路阻挡关将军,特来告报。”惇曰:“丞相知他杀把关将士否?”使臣曰“未知。”惇曰:“若如此,不可放他去。”二将又战到二十余合,忽又一骑飞至,大叫:“二将军少歇!”惇于阵前忙问使臣曰:“丞相交擒关某乎?”使曰:“非也。丞相二次使人来说,诚恐路上阻当关将军,故送公文教行。”敦曰:“丞相不知关某杀人,必用擒下!”指挥手下军士,团团围住,休教走了。背后军马齐来。公无半分惧怯,声如巨雷,来冲阵势。惇挺枪来迎。——罗贯中著《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壬午本
夏侯惇要活捉关羽送去见曹孟德,关羽急了也就是说了一句:我怕你我就不是男人!
关二爷向来以狂傲著称,放狠话放的比较到位。
此等小辈,如同土鸡瓦狗,插标卖首尔。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吾视其如草芥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污刀斧!——《三国演义》罗贯中著
以上都是《三国演义》中关二爷说的话。
再看现在关二爷面对夏侯惇说的话。“吾惧汝,非大丈夫也”这句话有点不符合咱关二爷的人设啊。
关二爷在曹魏集团呆了七八个月,对曹营大将肯定有更深的了解,我们能看出关二爷对夏侯惇是有所忌惮的,关二爷连自己最喜欢的放狠话环节都主动放弃了。
二人这段对话是基于之前单挑过,了解对方战斗力的情况下所说的。夏侯惇清楚关二爷的战斗力,说要活捉关羽。关二爷不知道夏侯惇的战斗力,怎么看都觉得关二爷这时有点心虚,没那么从容。
两个人打了二十个回合不分胜负,又打了二十回合还是不分胜负。可以说战斗力旗鼓相当。
关羽再往后看,夏侯惇指挥手下军士围住关羽。这时的夏侯惇不是要以多打少,围住关羽是怕关羽跑了,“休教走了”四个字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关羽骑的是三国时期第一宝马赤兔马,要是关羽想跑夏侯惇根本追不上。
为什么夏侯惇这时怕关羽跑了呢,因为他马上就要说到做到生擒关羽了,所以我认为罗贯中先生小说创作中的夏侯惇,战斗力绝不在关二爷之下。
后来大将张辽赶到才化解了二人的战斗。这里夏侯惇不是胡搅蛮缠不讲理,夏侯惇反复问丞相知不知道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杀了这么多将士,夏侯惇拦住关羽是在履行自己军队统领的职责。
夏侯惇夏侯惇与曹孟德生死与共,曹孟德逝世三个月后,夏侯惇逝世。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年)正月,曹孟德逝世。
曹丕登位后,于二月拜夏侯惇为大将军。
四月,夏侯惇逝世。
夏侯惇一生追随曹孟德、忠于曹孟德,曹丕赐夏侯惇谥号为忠侯。
青龙元年(年)五月壬申日,夏侯惇配享太庙,与曹孟德一同接受供奉。
能在前线带兵打仗的武将很多,但是能做到夏侯惇这样的真的不多。
夏侯惇能扛能打,会发育会管理还能镇守后方,忠心、靠谱、人品好,身居要职家无余财、不置产业、关爱百姓,不愧是曹孟德留守后方的总大将——统领夏侯惇!
罗贯中先生评价夏侯惇:开疆展土夏侯惇,枪戟丛中敌万军。拔矢去眸枯一目,啖睛忿气唤双亲。忠心力把黎民救,雪恨平将逆贼吞。孤月独明勘比伦,至今功迹照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