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虽然写了位好汉,但面目不模糊、没有道德或其他方面硬伤的好汉,也就那么几个,包括鲁智深。我小学那会,初读《水浒传》就觉得,这鲁智深实在是个妙人!再大点,更觉得鲁智深比宋江强上一万倍,交朋友一定要找鲁智深这样的,而不是宋江那样的。
鲁智深是个英雄,而且不是那种自身遭到不公才想到反抗的个人主义英雄,他“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见不得弱者被压迫受苦,会因此主动跳出来顶住背后的迫害,保护弱者,而且最难得的是粗中有细,救金翠莲时,知道先压住报信的店小二,再找郑屠买肉拖延时间;
救林冲时,他也知道在客店里动手不好,唯恐救不成林冲反而两个人都陷进去被人捉,猜到两个公人要在野猪林动手,预先埋伏,又千里迢迢护送林冲到沧州。草莽义气,并非一昧喊打喊杀,而是为了守护一份心中的正义和原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在我看来,鲁智深就是这样的勇者。
所以鲁智深不需要收买什么人心,他的行事,自在由心,倒有点老庄的味道,他这种性格注定跟宋江合不来。宋江俗,是真的俗,他摆脱不了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忠君愚昧那套,连自己被害死,都要拉上个李逵陪葬,全了一世的虚名,却没想过到底有多少兄弟因为他而受害。
鲁智深并不完美,但他是个聪明人,应该是早就看透了宋江为人。所以在梁山泊排了座次之后,李逵、武松反对招安,宋江呵斥了李逵,又摆出那套说辞质问武松,武松还没回答鲁智深就实在看不下去了,反驳了宋江两句,甚至说出散伙的话,虽然被宋江糊弄过去了,但从那时候开始,鲁智深便已经明白了梁山的结局。
影视版的《水浒》出于艺术需要,经常把擒方腊的功劳安到独臂武松身上。虽然那场戏的确精彩,但原著中这份功劳是属于鲁智深的,而且没费啥功夫,就靠一位老僧罗汉指引,鲁智深守株待兔,轻松把方腊捆了个正着。这是大功劳,宋江一定要回朝去请赏的,他喜滋滋地说“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
这实在好笑至极,宋江自己也承认鲁智深成功是神佛暗中相助,但他居然劝佛家罗汉还俗为官?鲁智深心里很明白,宋江这人为了当官留名、高官厚禄是可以牺牲兄弟前程性命的,方腊被擒,“四大寇”只剩下梁山众兄弟了,朝廷接下来会对付谁呢?而且,宋江为什么劝他还俗?
无非是为了把这泼天大功好好记一笔,必须让他回京师去。鲁智深说自己“心已成灰”,宋江接着再劝,但这回鲁智深连表面功夫都懒得维持了,直接暗示:“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这话,其实已经是鲁智深的心里话,也是鲁智深在提醒在场的兄弟看清宋江和局势,早点离开。
否则,能留下全尸就已经是你们最好结局,什么封妻荫子高官厚禄都是加糖霜的毒药,不可轻易迷恋!这话让宋江当场色变,默然半天,“各不喜欢”,气氛十分尴尬。宋江听不懂或者说他不愿意懂,但有6人还是懂了,并且真按鲁智深指点的那样不肯返回京师,果然善终。
6人分别是以病为由留在杭州六和寺的林冲,断臂后留下来照顾林冲的武松,劝说卢俊义无果独自走远的燕青,以及诈称风疾的李俊,跟了李俊去的童威、童猛。请注意,武松表示出要清静出家意图时宋江可就没像挽留鲁智深那样说一堆话了,而是一句“任从你心”,这也挺尴尬的,昔日的兄弟渐行渐远,武松明显倾向了鲁智深。
林冲病逝,倒也落得个“囫囵尸首”,燕青不知所踪,像范蠡一样畅游山水之间,逍遥又自在,李俊和童威、童猛及时抽身,后来去了海外暹罗国自得其乐,胜过执迷的宋江百倍!可叹卢俊义和吴用花荣等人,一心跟着宋江,最后落得惨死。
每每读到这总觉得施耐庵好一支妙笔,你看整本书,看起来像是歌颂君王,实际上光借鲁智深这一个人物,就把那些虚伪东西丑陋的内里全撕开展示出来了,一点不剩,也难怪在后世学者评价中,鲁智深能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形象中的“绝顶人物”。
《水浒传》语言通俗是没错,有负面内容也没错,但到底瑕不掩瑜,能跻身“四大名著”绝不是瞎评出来的,现在的人想看好小说,想培养写文章艺术素养和技巧,其实读几本名著就行了,尤其是孩子,我每回看到那些无脑动画、电视剧、小说都痛心疾首,回想起我们那时读名著武侠,就算看动画也看不侮辱智商的,实在很感叹。
越是孩子其实越要读名著,不仅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和学习成绩,也开阔眼界,明白世态人情绝不是坏事,反而太天真容易吃亏。这套《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原价元,但笔者已申请低价78,小学到大学都适合,我读《水浒》时也不过五年级而已,越是时间久,越觉得,名著里的世界就是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