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因此三国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臣武将,魏蜀吴三国逐鹿中原的那段历史也被广为流传,当然,三国的故事之所以能够被普及,还是得益于罗贯中结合现实历史编写的那本《三国演义》,不过无论是演义还是历史,这都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光是出名的谋士就不下十人,诸如郭嘉、荀彧、司马懿、庞统、鲁肃、法正、徐庶等人都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但要论名气最大的,还得是卧龙先生诸葛亮。
诸葛亮的形象也没少在各种文学作品中被改编,而施耐庵编写的《水浒传》中,也有四位好汉能够看到诸葛亮的影子。
一、三国时代的奇才诸葛亮身上有哪些特点?
先看外貌描述,刘备眼中的孔明是如同神仙一般:“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梁山好汉剧照)
在后来的章节中,诸葛亮指挥作战时,也有提到他总是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这形象在各版电视剧中也十分还原。
再看他的智谋,有人说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神化了,其实没必要纠结此事,咱们本文本就是讨论虚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便以《三国演义》为准也无妨。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确是如同开了上帝视角一般,总能料敌机先,在合适的时机派合适的人执行人物,做到了人尽其用,要说他唯一失算的地方,就是让关羽守荆州,但正所谓“人无完人”,他并非天人,会有失算之时倒更显真实。
要说诸葛亮最离谱的操作莫过于赤壁之战设坛招来东风,显然这段剧情就已经超出了“历史小说”的范畴了,几乎趋近魔幻,在后续的剧情中,他这逆天改命的操作也迎来了报应,赤壁借的东风,换来了上方谷的一场大雨,浇灭了他北伐的希望。
(诸葛亮剧照)
不过无论如何,刘备能够雄踞川蜀之地,还得归功于卧龙先生的扶持,若无他的种种妙计,刘备一织席贩履之辈只怕早已在乱世之中曝尸荒野了。
如此神人自然难免被其他文学作品的作者拿去借鉴,而梁山好汉之中,就有四位好汉是从诸葛亮这个角色的形象中剥离出来的。
二、两位智囊首先要提到的便是梁山之上的两位智囊,分别是名列梁山第三、第四名的吴用与公孙胜。
先看吴用,这人的定位即是梁山的军师,而他初登场时,书中就有这么一段描述:“看那人时,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这秀才乃是智多星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叫亮先生,祖贯本乡人氏。”
足智多谋和戴着头巾还不算明显的话,那“亮先生”的道号则足以说明问题,这个角色一定是参考了诸葛亮的形象设计的。
(宋江、吴用剧照)
再看公孙胜:“头绾两枚胡松双丫髻,身穿一领巴山短褐袍,腰系杂色彩丝绦,背上纹古铜剑。白肉鞋衬着多耳麻鞋,绵囊手拿着鳖壳扇子。八字眉,一双杏子眼;四方口,一部络腮胡。”
公孙胜又分走了诸葛亮手持扇子的形象。
而且公孙胜与吴用的区别在于他不仅有智谋,更懂得法术,相对于《三国演义》而言,《水浒传》中的魔幻元素则更多一些,公孙胜就有多次以法术降服敌人的操作,比如芒砀山降服樊瑞即是如此。
又如后来收服乔道清,击败包道乙,拿下李助,都是类似的操作,你且看他对付李助的这段描述就知道他的“法术”有多离谱:“那李助有剑术,一把剑如掣电般舞将来。卢俊义正在抵挡不住,却得宋江中军兵到,右手下‘入云龙’公孙胜,口中念念有词,喝声道:‘疾!’李助那口剑,托地离了手,落在地上。卢俊义骤马赶上,轻舒猿臂,款扭狼腰,把李助只一拽,活挟过马来,教军士缚了。”
(公孙胜剧照)
梁山二把手卢俊义也奈何不得那使用飞剑的李助,而公孙胜只用了一张嘴便让李助的飞剑落地,这是何等神奇的操作。
所以吴用和公孙胜分别得了诸葛亮的智谋与法术。
三、草包兄弟除了吴用和公孙胜之外,梁山之上还有一对草包兄弟的形象也同样是取自诸葛亮,那二人便是排名地煞的“毛头星”孔明与“独火星”孔亮。
这二人原本是孔家庄的少爷,后来在白虎山落草,又参与了三山联合事件,在攻打青州之后加入了梁山。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是宋江的徒弟,书中是这么说的:“恰才和兄弟相打的便是孔太公小儿子,因他性急,好与人厮闹,到处叫他做独火星孔亮。这个穿鹅黄袄子的便是孔太公大儿子,人都叫他做毛头星孔明。因他两个好习枪棒,却是我点拨他些个,以此叫我做师父。”
宋江不过是郓城县小小一押司,他的武功在梁山排名末尾,他能击败的人一只手都数得过来,这孔家兄弟居然还要跟他学棍棒功夫,可想而知,这二人都是典型的草包。
事实也的确如此,孔明、孔亮兄弟二人上山之后鲜有亮眼表现,他们几乎都是在各种大战中混迹于人群之中,充当“群相”之一,毫无个性与亮点。
(孔明、孔亮剧照)
之所以说这两个角色也是源于诸葛亮是因为他们的名称与外号,孔明是诸葛亮的“字”,亮则是诸葛亮的“名”,而孔亮那“独火星”的外号也像是指晚年的诸葛亮如蜀汉的一盏独火一般,用那七星灯方可续命。
从种种细节来看,吴用、公孙胜、孔明、孔亮都是施耐庵以诸葛亮这位奇才为原型创作出来的,这也无可厚非,一来有说施耐庵与罗贯中本就是师徒,所以互相之间存在借鉴也实属正常,二来要创作一百零八个特点鲜明的好汉形象谈何容易?将经典人物的形象进行拆解重组来创作全新的人物,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