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九月,继北京大学、北京小学后,北京迎来了北京中学。
毫无疑问,这是一所饱含雄心和梦想的中学,自创建之日起,这所学校便立定奔跑的方向:在首都北京建设一所全新的世界一流中学!
关于“一流中学”,北京中学夏青峰校长的解释是:“一流的学校,就是那些最接近教育规律的学校。北京中学要朝着一流中学迈进,就要努力回归到教育的原点,不断地去探寻教育的规律。”
五年来,北京中学坚守市、区两级教育部门赋予的改革探索使命,全方位开展有益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进步的教育试验,致力于探索并构建系统有机、张弛有度、科学有效,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气质的“全面而自由”的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模式。
从一纸批文到一座校园,从招收第一批学生到获得国际学校联盟(CIS)认证,“给学生最好的教育”成为他们身上背负的巨大期待与压力。
很多人或许都很好奇:五岁的北京中学究竟长成怎样的模样?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北京中学对外都保持相当低调的姿态。
刚刚,在北京中学第五届“构建未来理想学校”学术研讨会上,夏青峰校长以“改革学校形态,培育时代新人”为题,汇报了北京中学5年来教育教学改革、育人模式创新的办学历程和成果。
在夏青峰的办学汇报中,他分享了关于学校形态三个维度的深度思考和实践探索: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让学校成为师生的学习中心;让学校成为师生的创新沃土。
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人类越向智能时代迈进,学校就越需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丰富情感、精神追求,让人成为人、让自己成为自己、让世界因我更美好。理想的校园,应该始终有家的味道,老师与学生在这里,是舒展的,是安全的,人人都享有一份爱、人人都得到尊重、人人都拥有机会、人人都有所追求、人人都体验欢乐与成功。校园,要成为师生们喜欢的地方、成长的地方、绽放的地方,永远感激、不断回味、时常留念。
信任的力量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信任的力量。士为知己者死,亲其师、信其道,信任,往往比控制更有力量。理想的学校,教师的功能定位应该是什么?我们确定了四个词语:信任、发现、支持、引导,这是北京中学的教风。信任,我们放在了第一位。信任孩子,是教育的起点。没有了信任,学校就会不断地折腾孩子。信任孩子,就要切实地把孩子放到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置身于成长的问题矛盾之中,自己讨论规则,变规定为约定,在约定的讨论与执行过程中,诚信、负责等品格自然会得到培养;信任孩子,就要把学习的机会还给孩子。基于支持的学习理论,建立以尊重和信任为主要特征的人文教育环境,支持并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们的校园是安全且充满关怀的:教师们都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容错空间大,学生们通过不断地进行尝试、参与、思考与探究,在与同伴反复的讨论、争执、试误、调整、纠错中,逐步他们能逼近正确的方向。当这一刻来临的时候,学生们会很欢快、热情洋溢,他们作为学习者的思维已被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就成为了可能。
真实的生活
其次,要让孩子们过上真实的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理想的学校,应让真实的学习、真实的成长与真实的生活相融。例如,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入脑入心,变成学生切实的信念与行为?关键是把这些观念转化成孩子们的生活。比如,要培养学生友善的品格,就要让孩子们拥有友善的生活。让孩子们的生命与大自然有更多的亲密接触,让孩子们直接去观察、体验鸡蛋孵化、小鸡破壳而出、小鸡长大直至死亡的过程,饲养小白兔、养蚕吐丝、将流浪猫呵护成校园内人人关心的小伙伴,不断地感悟生命,会让孩子们的内心更柔软;校园内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中学生们发动起了小一陪伴计划;到社区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到相关学校去进行手拉手活动,进行STEM的教学,去云南边陲、太行山区进行支教,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让孩子们在关心自我的同时,更关心他人,关爱社会。
再比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我们开展了中华文化寻根之旅活动。五年以来,我们带全体学生看过泰山日出、黄山云海、草原辽阔、大漠孤烟,感受到山河壮丽;触摸过兵马俑、体验过孔子周游列国、到过白公馆和宝塔山,感受过历史沧桑,对国家才有情愫,心中有了国,自然有爱。每一次的行走,教师和学生一起攀登一座高山,跨过一条河流,领略一种地方曲艺,举行一场隆重的诗会,用脚步去丈量祖国的广袤,用稚嫩的诗歌唱响对壮美山河的热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对各地风土人情的讴歌。行走的过程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学生们学会把小我融入到历史发展的“大我”之中,与祖国、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在历史发展中体现个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逐步成长为一个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弘毅的精神
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崇高的追求,真正的幸福孕育于艰苦的奋斗。理想的学校,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宏大的志向与坚毅的品格。我们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美好的向往,同时也运用各种载体来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无体育,不北中”,除了每周五节体育课以外,我们还要求每人每周至少跑步15公里;全国赛车场上,我们是年龄最小的一组,竟拿到了一个项目的冠军;夜宿森林,轮流值班,攀岩速降、高空行走,爬山涉水、半夜负重急行军、挑战自我的极限、公里的戈壁行走,每个行知项目,孩子们先是咬牙切齿的埋怨,到痛并快乐着的呼喊,最后成为同学们票选出来的最喜爱活动之一。我相信,经历这些活动,他们一定会增强对自我潜能的信任、对生命的珍视、对远方的向往、对意义的追寻、对坚持的笃定、对团队的感恩。美国一项研究表明,通过数千名学生的调研分析,发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比起智力、学习成绩,坚毅是最为可靠的预示成功的指标。
让学校成为师生的学习中心
向大家汇报的第二个方面,是让学校成为师生的学习中心。这两年关于未来学习中心的话题,在教育界讨论比较多,因为它反映了一种大趋势。这里我不作内涵的探讨与结构的分析,只是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实际做法。我们主要抓住三个方面来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自由的学习、可见的学习与融通的学习。
自由的学习
自由的学习,是最高的境界,它意味着每位学习者能依据自身的规律实现最充分的学习。我们还在必然王国探索,目标朝向自由王国。在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进程中,解放与支撑是我们的两个抓手。
首先是解放。解放学生的学习节奏,每人学习的节奏是不一样的,有人喜欢快、能够快;有人喜欢慢、只能慢。现在的教学,很大的一个问题是相互等待的时间太长,如何改变?我们必须要解放教学机制,去掉学习进度的限制,打破年级的壁垒,让学习快的人能够快,学习慢的人不必紧赶慢赶,囫囵吞枣。都按照自己的节奏走。
解放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人喜欢听讲,有人喜欢自学,有人擅长谈论,有人热衷动手,有人是场独立性思维,有人是场依存性思维,能让孩子们按照自己喜欢、适合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吗?这是高效学习的关键。所以我们设计推进了按照学习方式的不同来开展走班教学的模式,自修、研修、导修、讲修,想自学的人申请自学,想听讲的人去听讲。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业测评情况,向任课教师通过申请自修学习,通过与教师共同制订“自修学习计划”,约定辅导和答疑的时间,学生真正掌控自己学习的进度。教师运用多元化手段进行学生学情调研分析,并进行个性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不能仅仅是发生在教室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让学习,包括师生、生生的交流,可以发生在家庭、图书馆等很多场所,实现泛在式学习。对于学习软件,我们主张拿来主义,目前市场上很多很好的学习软件都在北京中学得到不同程度的运用,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解放学生的学习内容。如在生物学科中,学生可以在众多的生物探究活动中自主选择,可以选择进行观察,也可以进行养殖,可以进行生物遗传性状调查,也可以进行实验探究,可以申请与科研院所专家对话和进行课题研究。语文的名著阅读,讨论篇章,让大家选择,看最想讨论哪一章就优先哪一章。多个学科都通过学科群的设计,让学生自主学习不同的内容,但是都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殊途同归。探索自由的学习,不仅要在解放上做文章,还要在支撑上下功夫。一是想办法开发“脚手架”,从动力、方法、资源等方面给予个性化的支撑;二是要调动起学生主动获取支持的意识与能力,所有的支撑都需要自己去争取的,不是什么都不做还总得到支持;三是改革评价机制,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动力与压力双管齐下。
可见的学习
第二个是可见的学习。借用了墨尔本大学哈迪教授一本书的名字,但意思不完全一样。北京中学的教学没有固定模式,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五年下来认真梳理一下,就会发现各具特点的北京中学学科教学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可见。如历史学科的“回到历史现场”,地理学科的“地理眼看世界”,政治学科的“时事述评”,语文学科的“亲历式学习”、数学学科的“做数学”、英语学科的“用英语”等等。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做出来、演出来,在这过程中,知识才会更有效地变成能力、变成智慧。
融通的学习
第三个是融通的学习,贯通与融合。首先,基于贯通理念,设计富有挑战性和难度的学习任务,从纵向上延展学习的长度。所有学科基于知识逻辑结构和学生学习规律分析,进行学科课程的系统设计,开发有机融通、相互支撑的学习任务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逐步提升学生学习的荣誉感和获得感。如语文名著阅读贯通化设计包含了两层内涵:一是打通全学段的名著阅读整体架构设计。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阅读《三国演义》,是有不同的贯通式的任务清单。二是通过学习活动的贯通设计。学生在阅读的任何一部名著阅读时,能基于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素养,以及对自我的阅读期待,选择相应的语文活动,其目的是把单一的名著阅读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着眼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其次,基于融合的理念,不断地探索学科内基于核心概念的内容整合。例如,根据国家课程要求,结合初中生英语学习特点,英语学科进行了学习内容的整合及配套资源的研制,用英语理解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研制包含融合24个课标主题的28个主题单元,开发了10余本电子教材电子学材,多G的配套资料。不断探索跨学科的融合,借助多种载体,让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成为一种常态。不断开展项目产品导向的项目学习,比如学校要建设一个金鱼缸,如何让它与学生的学习发生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创造性地融合各种知识,这是我们在学校工作中一定要增强的意识。
让学校成为师生的创新沃土
汇报的第三个方面,是让学校成为师生的创新沃土。孩子们都有天生的创造潜能,我们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创造力。理想的学校,如同一片肥沃的土壤,让师生的创新意识、精神能够在这里得到不断的生发。
认识自我
首先,要让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己天赋所在的领域。尤其是在高考改革增强选择性的大背景下。从学生入校开始,我们就组织了系列测评,包括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学习适应性测验(AAT)、学习风格和学习自主性测试、瑞文推理测验、生涯测评等,完成三百多万字的分析报告,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性格特征与多元智能情况、人际关系、健康程度有准确的了解。高中阶段针对学生自我学习与规划、生涯情况进行测评,帮助学生获得对个体自主发展情况的有效诊断。当然,认识自我,这些测评诊断只是一个协助性的工具。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在团队活动中和问题解决中。
丰厚底蕴
其次,要让学生丰厚底蕴。我们对孩子们的听说读写都有着一定的要求,系统规划、循序渐进,分学期过关。听说读写演有要求,做项目学习,进行课题研究也都有要求。专注力、规划力、领导力、组织力等,这些优秀孩子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都重视让学生打牢根基。关键是要让学生主动创造各种适合他们成长的平台。比如,英语配音,坚持下去,她就成为了拥有5万多粉丝的网络达人;自己规划设计,在学校创作壁画;要在学校建造小木屋,招标设计,答辩竞标,中标后施工,经历这个过程,孩子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哪怕是一个传统的春游,我们也把它设计成为了一个锻炼学生能力的非常好的载体。
发展思维
第三,发展思维。这是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思维改变世界。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引导老师要特别注重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结构,并在形成学生高阶思维上下功夫,通过高阶思维来引领、统整低阶思维,同时加强对学生元认知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特别重视:发展学生的审辩思维。我们专门开设了审辩思维的课,开设了哲学课。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学校搭建全方位的学习和展示平台,鼓励全体学生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文艺创作、产品开发,学生撰写了各种科研论文,有些论文已经在科技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涵盖了发明类、生命科学类、土壤类、水质类、古迹类、文化类等;自导自演的中英文戏剧涵盖了经典话剧、著名电影、中国古典小说选段、自创自编剧本;文艺创作涵盖了连载小说、诗词创作、微小说、各类评论、微视频、海报、绘画、家居作品设计、服装设计等;自主设计的产品包括专利科技产品、编程软件、校园生活用品等。比如,美术课程特色是“创意.设计”,设计创意的根本在于思维,设计思维通过图样表达、形成方案,最终经由材料与工艺的抉择,通过制作的产品实现价值,非常强调启迪学生创意思维的艺术性,联系现实生活的广泛性,合理运用材料与制作工艺的科学性,学生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