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不可信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作为小说,这一回写得确实很精彩。然而,在事实上,诸葛亮舌战群儒是既不可能,也做不到的。关于这一回小说的情节内容,在这里就不复述了——因为《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同时也是青少年的必读书目,相信很多人在学校时就已经熟知这部作品。我们现在只看小说中那些江东谋士、儒生,在挑战了诸葛亮后,被诸葛亮回怼后的反应: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虞翻不能对;步骘默然无语;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陆绩语塞;严峻低头丧气而不能对;程德枢不能对。在这次言语的交锋中,诸葛亮总共与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峻、程德枢七个人进行了互相辩驳。而辩驳的结果是,诸葛亮大获全胜,江东诸人却是“无一言回答”、“不能对”、“默然无语”、“满面羞惭”、“语塞”、“不能对”、“不能对”。如果单从行文上看,诸葛亮辩驳的话确实有理、有据、有节,也能驳倒对方。但若从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诸葛亮到东吴的情形,就像现在的一个大公司的领导,跑到另外一个大公司去指导工作一样。在开会的时候,一方一个人,面对另一方十几个人,互相问难。这是一对十几。在一对一的问答中,几乎都是一次对答,一方胜了,另一方败了。在对答中,先不说谁对谁错,谁有理没理,单单以东吴那一班人的情绪,也不会一次斗嘴就认输。常言“没理也要犟三分”,何况,以东吴张昭为首的那一班人,不是谋士,就是饱学之士,他们的话也并非全无道理,这样,“有点道理也要犟六分”,哪能被对方一说就服输呢?而且,诸葛亮即使有理,也不可能全靠口舌说服这些人。他不但不能说服这些人,也不能说服别的人。因为,跟曹操当时的急攻相比,他们之间的口舌之争还算小事。不然,以他的口舌说服曹操不打这次战争了,那才算是全赢了。况且,以当时的实际情况,诸葛亮到东吴是在执行吴蜀联盟的策略。从礼节上看,吴国也不会安排这么一拨人去无理刁难诸葛亮的。而且,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紧急情况呀,还有时间容他们互相问难吗?事实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的“赤壁之战”,也只写了诸葛亮见孙权,两人身份平等地讨论分析了当时的严峻形势,诸葛亮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并没写诸葛亮一次见那么说的江东名士。这才像当时的外交状况。况且,古代文人也迷信辞令在外交上的作用。如《国语》、《国策》就大多记录了古人在外交上善用辞令的例子。不容否认,外交工作做得好,免去战争的情况也不少。但那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还有其它种种因素,如政治、军事、实力、经济、时机、趋势等等。若说仅凭口舌就能搞掂一切,那么,在战国时期,以六国那么多的舌辩之士,去说服秦始皇不去发动战争,不去吞并六国就可以了,何必还要军队和经济实力呢?然而,历史事实证明,根本就不会发生那回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