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矛盾”现象考论》,是关于《红楼梦》文本“矛盾”问题的第一部学术研究专著。作者还将《红楼梦》放到世界文学史的层面进行评价,从特定视角切入的学术观照,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核心学术期刊《学术交流》主编曹金钟新著《红楼梦“矛盾”现象考论》问世,笔者有幸拜读,收获颇多。这是红学领域此方面研究的第一部专著,是新时代红学研究的突破性成果。
一、全面梳理,考镜源流,集其大成
作者对《红楼梦》中的“矛盾”现象做了系统梳理,进而辨析哪些是矛盾,哪些不是矛盾。其中确认哪些是曹雪芹有意识设计的矛盾更有意义,可以通过“矛盾”看出曹雪芹的创作主旨和艺术手法。作者认为:“《红楼梦》中对于时间、地点、人物年龄等方面的描写,往往更注重写意而不注重写实,这就使其描写有着更加普遍的典型意义,从而大大地丰富、扩充了作品的内涵,增强、扩大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同时,辨析属于客观形成的无意产生的“矛盾”,也有其意义在焉:可通过“矛盾”看出曹雪芹创作过程和版本间差异。
在集前人研究之大成的基础上,作者对《红楼梦》中“矛盾”现象作出了合理解释,有助于对《红楼梦》的总体认识。作者指出:“《红楼梦》中的‘矛盾’现象,除了疏忽、失误,修改未尽而造成的外,或是曹雪芹为表现其作品的主题思想而精心设计的,或是其写意艺术观的体现,总之就是作者创作思想的体现。”这个整体性结论很重要,可以把握“矛盾”问题的重点之所在。
二、思维缜密,逻辑谨严,论析透彻
作者将“矛盾”现象的研究置于新视角下思考,章节设计注重各章之间逻辑关系。其思维过程和整体结构特点是:采取以文本考证为主、辅以从文本出发而论析的考论结合的方法。全书在结构上,上编以考为主,考中含论,具体考辨文本中存在的“矛盾”现象,包括时序“矛盾”、地点“矛盾”、人物年龄“矛盾”和人物关系“矛盾”等,作者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对“矛盾”作了“还原”性考察,探究其成因。下编以论为主,论从考出,阐述文本中的“矛盾”现象与曹雪芹创作思想、艺术表现方法及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力图探究哲学意义上的“矛盾”与小说艺术风格及接受与传播等方面的复杂关系及其所起的作用等,为上编所提出的“矛盾”产生原因的解释提供佐证。通过对“矛盾”现象的重新阐释,使此课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作者对《红楼梦》存在的一系列“矛盾”现象,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问题抓得准,诸如对时序“矛盾”、地点“矛盾”的阐释,以《红楼梦》原文中“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为据,深入探究出曹雪芹寄寓其中的深远用意:“是为了表明,他所写的故事、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悲剧,不是仅发生在某一朝、某一代的,而是整个封建社会都普遍存在的悲剧;也不是仅仅发生在某一地的、某一个或几个人的悲剧,而是当时全社会的悲剧。……更是人生的悲剧。”曹雪芹这种良苦用心的客观效果,就使得其所写的人物和事件,超越了个别性而具有了共性特征,从而上升到典型化的高度,其文学价值、社会价值乃至文化价值就达到了超越前人的更高思想层次和艺术境界。
作者对《红楼梦》中的“矛盾”现象做了系统梳理,进而辨析哪些是矛盾,哪些不是矛盾。其中确认哪些是曹雪芹有意识设计的矛盾更有意义,可以通过“矛盾”看出曹雪芹的创作主旨和艺术手法。
三、高屋建瓴,多重比较,新意迭出
为证明书中提出的观点,作者选出中外一系列经典作品与《红楼梦》比较研究。由于准确把握了这些作品与《红楼梦》的共性特征,故能高屋建瓴,切中肯綮。作者还从典型人物塑造的层面与外国的名家名作进行比较,将曹雪芹及其《红楼梦》放到世界文学史的层面进行评价,从而个别中见一般地确立了其应有定位。从特定视角切入的学术观照,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还从传播与接受的层面研究了《红楼梦》在国际大平台上传播与接受方面的“矛盾”问题,给人以颇多启示。在《红楼梦》传播的二百多年里,传播中的“矛盾”也不断显现。比如,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日、韩文化语境下的《红楼梦》翻译与传播,同样存在着因文化语境不同而产生“矛盾”的问题,如伊藤漱平、松枝茂夫、饭冢朗三人翻译的三个日文全译本中对中医药文化翻译存在的问题。再如韩译本中存在的诸如服饰、建筑、器皿、风俗、哲理宗教用语等方面存在的“文化空白”现象,如果翻译时换成韩国的有关用语,其文化含义不易被完全转达,甚至其文化含义还会消失。
金钟兄为人厚道,待人以诚,读书踏踏实实,锲而不舍;为文扎扎实实,严谨细密。《红楼梦“矛盾”现象考论》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他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反复修改,前后历时十余年成此专著,可谓十年磨一剑,其锋必锐。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红楼梦学刊》编委,黑龙江省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
《中华英才》半月刊发布
作 者:关四平
制 作:李 鹏
编 审:范丽庆
投稿邮箱:zhycxm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