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二十余载,郭强先生钻研战国楚文字,搜集大量文献资料,撰写了这本《楚书楚辞》。此书包含三个板块:书法、篆刻、论文,具有极强的学术性与收藏性。
宋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完善了“文以载道”的文学观点。其实质也即阐明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道”是其表达的内容,二者互为依托,和谐共存。郭强先生对二者的关系在书中阐述道:“当代书法创作中,书法正在逐步脱离书写内容的束缚,走向属于自己纯线条的艺术,这是一种思潮。当文字产生始就与之并行的书法艺术没有脱离过书写内容。二者哪个为主,因人因事因时而定。当书法艺术的意境与书写内容无关时,自然就把三千年传承“载道”思想给放弃了。放弃之后,书法成为了本体艺术,就少了文化思考、生命体验、文学意境,少了让我们感悟的条件,书法走向木乃伊艺术,生命干枯了。”
战国时期无正字、音形随变,楚国幅员辽阔,影响古文字的因素会很复杂,一字多形,一字多用,多字同释,形声通假,这些都给郭强先生创作的这批作品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郭强先生秉持严谨、仔细、认真的学术态度,一字一字的查阅校正,创作中独抒性灵,书写出了屈原楚辞的神秘与灵动。
楚国位于长江流域,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在这个南蛮之地,其文学艺术确颇有建树。在这片土地上产生的楚文化,含有苗、越、濮以及巴蜀文化多种成份,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楚风。“楚书楚辞”便是这段文化中所产生的瑰宝。楚文字在楚文化的滋养下,呈现出其特有的艺术特征,其字体扁平、横笔昂首,首尾粗细变化增强,笔势圆转流畅,体现了楚文字诡异、清奇。浪漫的特点。《楚辞》是诗体名和诗总集称,与《诗经》并称为中国古典文学两大渊源。
郭强先生强调篆刻的书写性,强调以书入印。布印上把写的組合提示出來。刀法上重刻少作,尽可能表达原始性。边款表现形式有重大突破,改写阅读方式。他在“大研堂谈艺录——篆刻部分”谈道:““印从书出”从清代被提出,到现在都是印人的印学基点,赋予的内涵随历史的演进而扩大。大致可分三类,一是,“以印人自己形成的具个性风格特征的篆书入印,由此而形成新的具有个性的印风。”(引自黄惇《中国古代印章史》)二是,从书法文字演化过程,寻找适于入印的文字,并以具有个性的印风,使之配合。三是,用刀如用笔,用刀如写,印有笔意书意,书印合一。”
郭强先生用楚书书楚辞,用今人之性灵抒屈原之离骚,这种古今对话承载了太多的理性与情感。翻阅这本包装精美的作品集,历史的沉重感与艺术的无限感于我久久不能散。
郭强
—
国家一級美术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
西泠印社理事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正书委员会主任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主任
购买链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