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VS三国志你不知道的历史

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三国演义》VS《三国志》:你不知道的历史真相《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场面,个性鲜明的众多英雄人物使其在世界尤其是东亚有这巨大的影响力,其中的人物事件衍生出了众多的影视、文学、游戏作品。如影视有《赤壁》、《武神赵子龙》,《虎啸龙吟》;游戏就更多了,有《三国杀》、《真三国无双》、《三国志》、《三国群英传》等。《三国演义》的人物性格和事件是以《三国志》的基础上来固定和叙述的,基本上反应的较为真实的三国历史,因为他的流传度和照顾到了读者的历史的需求,很多人是将《三国演义》作为史书来看的,在中国古代诸王朝中三国也成为了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朝代。实际上该作品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作者是考虑到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以蜀为正统,曹魏为叛逆,孙吴为配角为基调,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如刘备的美化、诸葛亮的神化、曹操的丑化等。本文对三国小说和三国历史进行区分,当然不是为了否定小说的虚构成分,因为其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对历史的三国和小说中的三国进行区分,是现代民众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基本尊重。《三国演义》对史实的虚构存在于大小人物和事件中,将历史和虚构糅合在一起,达到了令人难以分辨的地步:1.历史人物吴国将领朱然确有其人,曾随吕蒙擒杀关羽,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年六十八病逝,而《三国演义》中正是这个朱然,在刘备的夷陵之战中被蜀国的将领赵云所杀。2.历史事件诸葛亮"舌战群儒"是根据历史实际情况虚构的情节,各国之间通过使者维持联系,在面见史臣时一般要设宴款待,宴席上除了谈天说地,也互相展示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机智善变,常常引发一场舌战,演义就是根据这创作的"舌战群儒"这一场面。3.正史并无写到桃园三结义只提到刘、关、张三人情若兄弟,桃园三结义有可能是以刘备的师兄公孙瓒为原型的,据《三国志》注引《英雄记》说,公孙瓒厌恶士族,多与商人、巫族结拜,4.官渡之战中关羽斩袁绍大将颜良、文丑,表现英勇,威名大振,实际上斩杀的只有颜良一人,文丑中了曹操的诱敌之计,被击败而被斩杀,具体没记载是被谁所斩(部分史书说是被徐晃杀死的),另外颜良也是因为关羽是来投降的,在毫无防备下被杀。5.《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三气周瑜"导致周瑜吐血而亡,智乃虚构,周瑜作为东吴四大督导之周,气量怎会如此之小,实际上周瑜是行军途中旧伤复发而亡。6.演义中提到孙权的妹妹孙夫人在刘备对战孙权大将陆逊中,误传刘备战死,孙夫人悲痛万分投江而亡,这纯属虚构。史书上对孙夫人回到东吴后的事迹未有记载,再想想性格豪放,出行有上百侍女持到护卫的奇女子怎么会殉夫。7.历史上曹操离间了关西最大的两大割据势力联盟马超和韩遂,粉碎了他们的联军,见大势已去,马超投靠张鲁,后又投靠刘备,曹操为报复马超诛杀了马超父亲马腾及其一族。而演义中写成了马腾预谋暗杀曹操,事情泄露被灭族,马超为父报仇而投靠曹操,这完全是为了美化蜀国将领而虚构的。8.草船借箭也是虚构的,建安十八年,曹操攻打吴国,两军对峙中,孙权乘坐一艘大船刺探军情,曹军不断向船上放箭,船开始向一边倾斜,孙权下令掉头,另一边开始受箭,孙权等船平衡后才下令回营。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应该就是以此为原型的。9.温酒斩华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情节,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作者对这段历史作了改动,孙坚参与讨伐董卓之役,华雄是在此战中被孙坚斩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