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泰山崩于前而不惧于色
先来说说《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正所谓兵不厌诈,诸葛亮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点。当时诸葛亮大出祁山,派部下马谡去镇守街亭,马谡为获得诸葛孔明的信任,还信誓旦旦的立下了军立状,不料最后因为大意,还是失守了,无奈之下,诸葛亮只好退守汉中。当时司马懿的大军已经向着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县而蜂拥而来,没有时间离开的诸葛亮只好在西城县退守,无奈身边只有五千兵马,且官员都是文官,没有一名武将,正当大家都惊慌失色之际,诸葛亮淡定自若的摆起了空城计。图3诸葛亮下令将城门上所有的旌旗都收起来,并命人将城门大开,每扇门都派二十名士兵假扮成百姓,在街边清扫街道,摆出一份事不关己的姿态。而诸葛亮自己则悠哉悠哉的登上城门上的高楼,带着两个书童在旁边焚香弹琴,凭栏而坐,好不惬意。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司马懿的大军也来了。众所周知,司马懿与曹操一样,生性多疑。他看到诸葛孔明竟然摆出如此姿态,还看到城门大开百姓悠然自若的情景,不由得心里发虚。他也深知诸葛亮的厉害之处,认为他不可能毫无把握的在城门上等死,于是断定城门内必有埋伏。捉摸不定之下,司马懿还是决定退兵。图4《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这一段,可以说是把孔明料事如神与司马懿生性多疑的特点运用得淋漓尽致,每每读来,总让人不由得拍案叫绝。而空城计也被后人拿来反复研究,其运用的心理学的知识,到今天都不会过时。02空城计并非孔明事迹,背后另有高人
不过,《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并非只是作者罗贯中的杜撰,在历史上是确有此事,不过使用空城计的人并非诸葛孔明,而是大名鼎鼎的常山赵子龙——赵云。赵云的事迹想必读者都有所耳闻,其七进七出的神话事迹更是使得赵云身上更添上几分猛将的色彩。但其实,赵云不光有着超高的武力值,在智谋上,也不落下风。图5据说当时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在诸葛亮和周瑜的牵动下,结为孙刘联盟,与曹操的势力分庭抗衡。两军为了争夺汉中,爆发了著名的汉中之战。在这场战争中,原本雄心壮志的曹操备受打击,手下大将夏侯渊也被黄总所斩杀。怒火中烧的曹操一气之下决定亲自领兵,攻打赵云所在的平阳。恰好,当时赵云与黄忠商量,由黄忠带兵连夜偷袭曹操的的大后方,也就是粮草所在地,如果第二天黄忠没有回来,赵云就带兵出来接应。不料曹操兵贵神速,及时发现了黄忠的计谋,并将黄总困住,亲自带兵去攻打赵云所在的平阳城。图6而当时一直在等待黄忠回来的赵云,正打算前去接应他,没想到一打开城门,远远就看见了曹操的大军。情急之下,赵云心生一计,正是空城计。赵云命部下将城门大开,在门后埋伏了弓箭手,自己则走上了城门,对着曹军大喊宣战,表现出要引他们入城的姿态。曹操在历史上可是出了名的多疑,还因为多疑杀害了神医华佗,见到这番不合常理的情形,自然是不敢再往前的。赵云见曹操撤退,松了一口气的同时,马上带兵追击曹军。如此一来,曹操更相信是有埋伏的了,于是马上逃之夭夭。赵云空城计取得大胜。03历史上还有哪些空城计
三国时期,除了赵云的空城计之外,还有一个人的空城计也非常出名,他就是魏国的江夏太守文聘。图7当时,曹操的儿子曹丕死后,孙权听闻了死讯,马上发兵,包围了整个江夏,想要一举消灭魏国的江夏势力。而整个魏国上下都在准备曹丕的丧事,一时之间竟让孙权将江夏围了一个水泄不通,江夏危在旦夕。作为江夏太守的文聘,自然也是急得不行,束手就擒肯定是不行的,一直守怕是也拖不了多久,而江夏的空城计,就是睡觉。没错,当孙权的使者回来报告情况时,报告的结果就是文聘还在睡觉。孙权转念一想,大军压境,文聘作为太守居然还敢睡觉,他文聘也不是什么不识时务之人啊。于是孙权认为文聘肯定在城内有埋伏,为以防万一,孙权也就先按兵不动。图8没过多久,附近的援兵就赶来了。当时的治书御史荀禹派了一千多名将士,利用山势,在夜晚点上火把,营造出了人数很多的假象。孙权一看心想果然有诈,于是决定撤兵,江夏也得以逃过一劫。结语:细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摆下的空城计,都可以从赵云和文聘的事迹中找到影子,而在真实历史中敢于使用空城计的他们,无论是胆识还是智谋,都是令人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