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因拖延而死的男人,在历史上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80/
光荣《三国志11》孟达01那个因为拖延而死的男人《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故事我非常喜欢:降将孟达深受魏文帝曹丕喜爱,因此遭朝中多人嫉妒。文帝死后,孟达日夜不安,暗中与蜀国多次书信往来,想举城叛魏,回归蜀国。诸葛亮得到魏主诏司马懿复职的消息,特意加急来信劝孟达赶紧加固城池,提前防备。孟达觉得诸葛亮过于谨慎,认为司马懿所在的宛城离皇都洛阳八百里,至自己所在的新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马懿知道他要举事,须表奏魏主曹叡,往返一个多月,到时他的城池早已加固,军队也已整装待命,司马懿那个时候来,还有什么好怕的。但是兵法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司马懿知道孟达造反,不但没有回禀魏主,反而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只用了八天便杀至城下,又十六天后,便把尚未加固的城池攻下,而孟达最终身首异处。司马懿克日斩孟达在孟达叛魏归蜀的道路上,此人先是狂妄自大,后是无理拖延,导致如此好牌,被他打得稀烂,没能帮上蜀国的北伐大计,最后身死道消,还背上了反复小人的骂名。在演义的故事中,孟达把拖延症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的结果也是意料之中,那在真实历史上,孟达是怎么一个人呢?02真实的孟达:恃才好术,易反易复史书上记载的孟达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恃才好术,三度易主,易反易复小人心。孟达一生有过三次叛变。第一次叛变:早年跟随法正投靠刘璋。而刘璋做了一件蠢事,为了对付北方的曹魏,竟然引狼入室让刘备入蜀,安排法正与孟达各将兵两千去迎接刘备,而孟达和法正一同背叛刘璋投奔了刘备,这几千兵便成了见面礼。虽然看起来,孟达与法正似是重新择主而仕,但是做法相当不厚道,就像职场上,有些人手中有一了定的资源后跳槽到其它公司,把诸如客户、资料等资源带到新公司。第二次叛变:关羽围樊城、襄阳时,多次向刘封、孟达求助发兵支援,孟达没有答应。当关羽兵败身死,孟达又怕刘备报复,思考再三给刘备写了封辞职信,便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了曹魏。这家伙每次叛变都有大礼相送,这点对新主倒是厚道。第三次叛变:到了魏国深受文帝喜爱,一路加官进爵,当朝官员多有嫉妒,待文帝死时,仅有的两个好友桓阶和夏侯尚也早已去世,在魏国已经孤立无援,旁边还有那么多人虎视眈眈,好像唯一的办法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将反叛的事业进行到底。关于最后一次叛变,来看看史书详细记载。《三国志》魏书三:新城太守孟达反,诏骠骑将军司马宣王讨之。二年春正月,宣王攻破新城,斩达,传其首。《三国志》魏书三裴松之注引《魏略》: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阶、夏侯尚亲善,及文帝崩,时桓、尚皆卒,达自以羁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诸葛亮闻之,阴欲诱达,数书招之,达与相报答。魏兴太守申仪与达有隙,密表达与蜀潜通,帝未之信也。司马宣王遣参军梁几察之,又劝其入朝。达惊惧,遂反。《三国志》蜀书十一亮欲诱达以为外援,竟与达书曰:“……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魏遣司马宣王征之,即斩灭达。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与蜀国暗中书信来往《晋书》宣帝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帝〔宣帝司马懿〕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诸葛亮想要引诱孟达叛变当成外援,开展自己的北伐大计,多次写信给孟达希望能合作,孟达也回信表明想要回归蜀汉。晋书中说诸葛亮为了促使孟达尽快反叛,便设计将孟达将反的事泄漏给了魏国。司马懿首先写信安抚住孟达,孟达收到信之后便心安,开始犹豫不决。然后司马懿迅速出兵日夜兼程,攻下新城,斩杀孟达,并将其首级传至朝中。司马懿写信假意安抚孟达孟达曾向诸葛亮求救,蜀道早已被申仪断绝,而诸葛亮则以孟达没有真诚合作的决心为由,没有出兵相救。真是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如此反复小人,藐视忠公体国之本,视职业道德如无物,最终落得死路一条,也是大快人心。03关于最后一次反叛的几点思考一、孟达经过两次叛变,为何还能受到曹丕青睐。数次背叛的不忠行为,不管放在什么时代,都是为人所不耻的,但是曹丕却对孟达出奇的喜爱。孟达深受魏文帝青睐先来看看当时的用人制度。两汉时期的用人制度是察举制,而到了曹操掌权时期,先后三次颁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对于降和叛的政策便是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这点做得很成功,像乐进、张辽、徐晃等都是降将,这些人最终都是尽忠立功,最终皆位列名将。曹操颁布的求贤令有人说曹丕如此厚待孟达只是为了作秀,是为了竖立榜样,毕竟当时的时局下,蜀吴阵营中也有很多人在观望。曹丕就是想让那些有摇摆可能的人看看,归顺魏国就能受重用,这的确是一种非常有利的策略。私以为曹丕对于孟达的归顺,除了竖立榜样,更多的是出于真正的看重,这点从委以重任上能看出。《三国志》蜀书十: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以〕达领新城太守。孟达投降后,曹丕把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为新城郡,并让孟达当太守。来看看这三个地方在哪:新城郡地图新城郡位于魏蜀吴三国交界处,虽然是地处偏僻,但是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这里历来便是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也是春秋时期的秦、晋、楚三国交界处,战国时期的秦、楚、韩三国交界处。让一个敌国降将镇守如此重要之地,足见曹丕对孟达的看重。二、孟达的反叛,直接引出三国中后期的最重要人物——司马懿此前曹操和曹丕掌权时,司马懿仅以谋士的身份在朝为官,并无甚实权。到曹叡时代,司马懿与曹真、陈群同为辅政大臣,而这次擒斩孟达立下大功,慢慢掌握大权,成为三国后期魏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三、对蜀国北伐来说,损失了一次绝佳的机会蜀国这次北伐,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曹丕新亡,新主曹叡年仅24岁,魏国对蜀国的军事行动毫无防备。如果孟达真的能带着新城回归蜀国,在诸葛亮北伐的的军事行动中,从新城带一支军队出征,与益州出的兵相呼应,也许真的能像《隆中对》那样:《隆中对》: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历史不承认假如,就算有这个假如,结果可能也无法改变。以上便是私人的一些见解,作为读史之人的一点幻想吧。有不足之处,望各位看官不吝赐教。04告别拖延症,才有明天《三国演义》中孟达拖延身死的故事系出于房玄龄《晋书》,这个故事写出了拖延症的最严重的后果,引人深思,而我们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拖延症。第一次对这个故事深入思考,还是十多年前高中语文模考考场上,当时便写了这个司马懿克日斩孟达的故事,第一次尝试在考试中写记叙文。而今再次写关于孟达的文章,我希望他永远活在我脑海中,不断警醒我,拒绝拖延,让所有重要的事情,在紧急前完成。也希望他能警醒同样有着拖延症的朋友。望共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406.html